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今年初,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何谓普世?谁之价值?》一书,该书汇集了当代儒家学者对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书中对于"普世价值"概念作了历史的梳理,认为百年来传入中国的西方价值,不具有"普世性",也不尽符合中国的国情.该书认为,儒家完全可以从自身开出一种不同于自由、民主的新普世价值.这对于现代中国思想来说,可以说具有一种正本清源的意义,非常重要.此外,此书还展示了强烈的经世情怀,即回归古人"经义决事"的政治传统,来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2.
汉续秦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就是体现和运用于秦政中的经义学说.这种经义行政发源于秦朝,张大于汉朝.秦政和汉政的共同性在于,二者行政的学理基础都不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即经义和法术.同时区别有二,一是,经义和法术这二元因素在秦政和汉政所占有的比例不同;二是,秦政中只有经义行政而无经术之士,汉政中则既有经义行政又有经术之士.所谓汉续秦学,就是指经义论政在秦帝国的政治实践,它直接影响了汉学和汉政的双向开发和互动交流.并最终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经学政治形态和经学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33.
韩国良 《南都学坛》2000,20(5):54-55
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经义存在着严重曲解。只有以《老子》的经文校笺为基础 ,对《老子》经义重新阐释 ,才能真正把握《老子》一书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34.
南宋时期,鉴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诗赋人才的匮乏以及社会右文之风的盛行,南宋政府决然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然而,在北宋长期实行经义取士的历史实际与儒学中兴的文化背景下,经义取士制度亦得以保留,而南宋政府兼收并蓄的用人政策客观上又强化了这一趋势.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由此而确立,并延续至南宋灭亡.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确立,最终结束了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其形成契机揭示了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衍变规律.  相似文献   
35.
八股文宗师王鏊的科举经义时文的学术渊源可循有二:一是受元代江西庐陵彭士奇所编彭氏家族宋元经义的影响.彭士奇是元代科举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是元代"股体"时文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和他有关的科举经义材料是现存最完整最真实的元代科举经义材料.彭士奇所编辑彭氏家族宋、元两朝科试经义全部程文,被明正统十年进士昆山叶盛在景泰四年得到....  相似文献   
36.
《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结构,构建了“天命”与“人事”的沟通渠道,完成了宇宙论层面天人关系的理论设计。董仲舒凭借基于《春秋》学的“天人三策”,赋予“天”以明确的超越性意志,使之成为君位合法性的理论来源。汉代经学通过对《周易》与《春秋》两部经典的交互诠释和经义整合,既对君王德性品质做出了持续性要求,又将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来源从“先王之道”逐渐向“天道”转移,最终绾合出儒家经学天人观念与政治诠释的理论基础。此后以郑玄、朱熹为代表的历代学者,均会根据不同的学理或政治需求,对经典目录与经义思想进行统合,构造形态各异的经典体系与诠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