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14篇 |
理论方法论 | 24篇 |
综合类 | 198篇 |
社会学 | 41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要使得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测量和可触摸的具体存在,则离不开劳动幸福权概念的出场和引入。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与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民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样的新型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那种救济型、仁慈型、施舍型民生保障是完全不同的,它属于更加深层的民生保障。这样的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劳动幸福权理论上才能得到学理支撑。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皆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属人属性的天然权利。它既是一切合理性之合理的根据,也是一切不合理性之不合理的根据。每个人都需要在创造性的诚实劳动中实现劳动幸福权。 相似文献
72.
美好生活构建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有共同的着力点,“总体提升”与“个体关切”的统一是共同目标、“广泛性需求”与“无限性需求”的统一是共同诉求、“客观存在”与“主观感知”的统一是共同准则。美好生活构建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之间在结构、价值与实践等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应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引领、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三个维度,夯实良好社会心态的心理基础,强化良好社会心态生成的精神支撑,优化良好社会心态生成的制度保障,实现两者之间的共轭构建。 相似文献
73.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悄然出现年轻妇女"抛夫弃子外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透视出转型期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婚恋模式、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及婚姻伦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婚姻主体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的欲望逐步增强,还隐含着农村年轻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4.
一幅幅祈福龙年美好生活的龙图案剪纸作品,让人们不禁赞叹作者张丽云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张丽云是河北兴泰发电公司生产技术部的一名档案管理员,多才多艺,对声乐、戏曲都有浓厚的兴趣,有金嗓子的美誉,公司内外举办文艺活动经常会见到她的身影。10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练就了她细致和耐心的性格,因心灵手巧,同事和朋友 相似文献
75.
吕燕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3,(3):66-73
“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审美理想,对新时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导向意义。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的兴起,青年群体的生活审美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对于“美好生活”的审美认知也逐渐从“脸谱化”走向“具象化”。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讲,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民审美现状之间的矛盾,需要生活美育的介入。“美好生活”的审美阐释为新时代青年生活美育的出场提供了可能,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基于美好生活视域,从美好生活的主体、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及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剖析美好生活场域中青年生活美育的在场意义。 相似文献
76.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77.
刘正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21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8.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应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内容这一基本前提,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们全面理解和合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9.
杨丞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1):88-94
"绿色治理"是人类在经历了繁荣与伤痛后日趋理性的反思与沉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价值承载.文章从绿色治理的逻辑溯源入手,探讨绿色治理的内涵与演进,并以长江经济带为样本,在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梳理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的国家战略和绿色发展水平测量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面临的生态、经济、政治及行政方面的困境,探索优化和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昭示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因此,何谓"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现实情况,思考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