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周利朔 《金色年华》2008,(Z2):12-12
<正>"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阳朔县碧莲峰里的民众羡慕不已。碧莲峰脚下的西街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大理石路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小青瓦、坡屋面、马头墙、木门窗,"老街长长,古巷悠悠",本土情调浓郁,风情万种。  相似文献   
162.
凄清的秋日,枯黄的柳叶随风飘摇,零落,秋蝉苍老的鸣唱,断断续续,声嘶力竭,斜阳正在悄然退场,这能不撩拨诗人的一腔感伤?  相似文献   
163.
古代柳文学的民俗文化内蕴及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的人格化,起初是与文人的理想企盼联系起来.筑堤防汛的实践体验深化了民间对柳的植物神崇拜,甚或出现了柳神(植物神)与水神(动物神)斗以护民的传说.植柳,不只是为美化环境,亦有实用目的.柳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柳文化中的神秘崇拜部分,为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柳崇拜的中国化,起到了难得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4.
陈爱平 《唐都学刊》2001,17(3):62-64
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的涵义,就民俗而言,主要表现为插柳及汉唐盛行的折柳习俗。就文学而言,柳让人惜春、伤别、伤逝等。柳因易活而普遍种植,爱柳种柳又有个人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65.
《射柳源流考》补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是作者对自撰《射柳源流考》的修正与补充。纠正了原来明万历以后射柳消失的说法 ,认为清代尚存在射柳之俗 ,并对射柳主要盛行于军队 ,起源于古鲜卑等进行了补证 ,同时认为明清时期两种射柳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66.
周作人喜爱风土志,重视民俗学研究,反对"道学气",这使其文化视野向着竹枝词敞开;反过来,从他关于竹枝词的论述也可以考察其文化心态,因此,借"周作人与竹枝词"这"一斑"可略窥"周作人民间文化情怀"之"全豹".在有关文章中,周作人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竹枝词并显示其对竹枝词的审美取向:一是重视竹枝词的"土风",甚至出现了"重注轻诗"的取向;二是重视竹枝词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在纵向的层面上将竹枝词置于中国谐诗的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在横向的层面上则通过与日本川柳的比较来阐明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7.
168.
柳宗元的"柳河东"之称谓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统有关,"柳柳州"之称谓与出任地方行政长官有关,而没有称之为"柳永州",与其晦暗的政治经历有关.这种一名多种称谓的现象,是由于民族文化心理所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9.
在<红楼梦>中,柳湘莲和薛蟠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小说不仅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进行刻画,而且还通过对他们不打不成交的特殊友情的生动描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真实而自然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体现出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绝大笔力和娴熟技巧.这种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写人的创作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0.
陶渊明是否愤宋?历来争议不休.《宋书》说陶渊明"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表示对宋的不满,此说历遭后人反驳.然而,驳倒了"甲子年号"说也并不等于驳倒了"愤宋说".本文在了解西汉扬雄对陶渊明影响的基础上,搜寻《五柳先生传》及"无弦琴"的来历,发现两者均不免要归结到"愤宋"这一问题上去,且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