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08篇
社会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曾庆江 《学术界》2022,(10):195-202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一直存在,并时时以合适的节点爆发出来。1981年开始流传的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传闻”(以下简称诺奖传闻),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一种体现。在当前,大众媒体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出口,尤其在影像作品中有更为集中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对于国家形象构建和中国故事讲述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其升级为极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14.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老舍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他1岁多时,父亲就葬身于抵抗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从此,他家仅靠母亲给别人打杂、洗衣服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过得非常清苦。  相似文献   
16.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17.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联系好时间,我们摄制小组登门采访了胡老。  相似文献   
19.
老舍话剧的文化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开寿 《文史哲》2001,16(1):49-54
老舍剧作的文化学意义的考察较为薄弱。在老舍的抗战剧作中 ,政治与文化相沟连 ,把笔触探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把民族痼疾放到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加以暴露 ,大大增强了批判的深度和力度。老舍解放后的大部分剧作 ,更多地从政治角度去思考 ,文化意识相对薄弱。《茶馆》实现了政治意识与文化意识水乳交融的溶合 ,它把“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政治主题同“改造国民性”的文化主题交织在短短的三幕戏里 ,体现了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1,1(5):127-13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战争经历对老舍的人生记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在老舍的生活经验中不断被新的战争经历和海外生话所激活,从而奠定了老舍创作的“仇洋心理”,使老舍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国家复仇意识。国家复仇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老舍创作的核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