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仲夏月夜     
李虎驼 《社区》2014,(23):50-50
蓝而深邃的夜空,月色皎洁,星光闪烁。月光把思绪带进了已逝的童年,每天夜晚,私塾的老夫子都在打谷场上讲述《聊斋》,周围挤满了人。晚风吹过池塘边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竹影在月光下摇曳,似乎鬼魅就藏匿其中。时不时青蛙入水的咚咚声响,增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我总是把头缩在妈妈怀里,妈妈轻轻地摇动着芭蕉扇,她的额头上不断地沁出汗珠,而我却在习习凉风中慢慢入睡。  相似文献   
62.
聊斋俚曲是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63.
蒲松龄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布衣终身的作家。他充分了解农民的思想,广泛反映农民生活,有强烈的为农民创作的意识。他的思想情怀及其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农民情结。  相似文献   
64.
通过大量材料的列举分析,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撮"、"腔子"、"分头"、"圆成"四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考释,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其他著作就"撮"等词语解释的漏误和不当进行了补充及辨正。  相似文献   
65.
俄罗斯汉学大师B·M·阿列克谢耶夫在苏维埃时代出于新的"艺术需要"来翻译和研究《聊斋志异》,即:(1)向俄罗斯和苏联人民介绍他心目中真正的中国语言艺术精品并展示自己翻译才华的需要;(2)适应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心理、满足俄罗斯民众文化需求的需要;(3)顺应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人文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引进东方智慧的需要;(4)与在人生遭际、社会理想方面有共通之处的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作心灵沟通、抒发内心感悟与共鸣的需要。阿列克谢耶夫与蒲松龄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他倾毕生精力研究《聊斋志异》的动力,也是他的"聊斋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66.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汉语的"确定指称"分为"特指""承指"等类别。沾化方言中的"了(那)"就专用于承指,与吕先生对近代汉语的观察相合,而这种用法又在近代汉语晚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得到了印证。另,在沾化方言中"了(那)"逐渐虚化为定语和中心语间的联系项,在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结构助词"的"在北京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8.
聊斋》中的幽默多彩多姿。有喜剧中立意构思方面的,有正剧中昙花一现式的,有对话中答非所问式的。与古代相比,有两大开拓:比古代丰富、细致;将幽默推及到普通人皆具。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69.
异类婚恋故事是指人与动植物和其他神仙鬼怪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神奇婚恋为主题的故事。以此指称的作品必须在情节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文本的角色性质设定上一方为人,另一方为非人。是“和人类相异的一类,指用幻想手法创造出来的可以与人婚恋的所有配偶”:  相似文献   
70.
一粒花籽伴着初春的脚步生长,随着暮秋的旋律凋零,但多情的诗人却赞美它的退隐,喟叹着“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一枝早梅在微寒中绽放,只不过在它生长的时令吐露芬芳,却也有“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咏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