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相似文献   
62.
姚文放 《江海学刊》2012,(1):182-193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先后提出"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等理念,对于鲍姆加通创立的经典美学提出了三次挑战。他们对于肉体、身体的美学意义的肯定表现出学科建设的冲动,他们反对将美学归诸认识论,确认美学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担当,谋求身心的一体性、交互性,直面现实问题,发挥实际效用,促进人的完善。这三位美学家各异的学术背景在对于经典美学的挑战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相似文献   
63.
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的《斐多》中所含的信念、灵魂、肉体的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柏拉图的肉体和灵魂的和谐、斗争、因果等相互关系,他重视概念,轻视肉体,但他并未否定人的肉体、感性这一面的存在。  相似文献   
64.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65.
灵魂是人类思想领域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讨论灵魂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从哲学的反思来看,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来分析灵魂存在的本质和表现,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探讨身心关系是解决灵魂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依照身心关系的理论,我们对灵魂的讨论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灵魂如何存在?二是灵魂如何作用于身体?三是灵魂的本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就灵魂的本质而言,灵魂与肉体都是宇宙能量长期演化的结果。灵魂通过能量的交通和变换作用于身体,同时灵魂也接受来自身体能量的刺激。灵魂与身体之间的能量正常交通,互达彼此,就能够走向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6.
丁广州 《社科纵横》2006,21(4):151-152
本文以戴.维.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与西格蒙德.弗洛伊的俄狄浦斯情结相互矛盾之处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几对二元对立关系的深层分析,得出这部作品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例析,而是表现了戴.维.劳伦斯和谐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67.
姜宇辉 《求是学刊》2004,31(2):41-44
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即表明了肉体自身的开放与综合的状态。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引申了其感觉综合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它具有自由意志;物体的本质是广延,它不能自我决定。以此“二元论”形而上学为框架,笛卡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结合”,其‘意志’的自由选择需要得到“理性”的支持与规范。因此,要获得人生的幸福,一方面,人要成为自身行为的主人;而另一方面,人需要凭借理性认清自己的“自然倾向”,进而在自由地顺应自然倾向的基础上获得心灵持久的快乐与满足。  相似文献   
69.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70.
托马斯·阿奎那从其"恩典不会摧毁自然"的立场出发,并不反对运用理性来探讨"个人灵魂不朽"的可能性,但又把理性的作用严格限制在论证和解释信仰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这一教义的理性分析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的学说引入了基督教的灵魂研究,而且把新的含义赋予了教父们归属给灵魂的"非物质性"和"实体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