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21篇
人才学   6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09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1485篇
社会学   272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话剧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变革和转型与当时的"戏剧观大讨论"休戚相关,话剧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碰撞和互动中完成的。这次讨论最初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对"戏剧观"定义的不同理解,还有关于写实和写意以及"假定性"等具体问题;后来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定义,开始从美学、心理学、观众和民族文化等角度来切入论争的话题。这场讨论为话剧多元共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坚实的现实基础,但如果想还原当时鲜活的历史场景必须依赖于真实细节的扫描。唯如此,才能倾听到历史的声音,也才能追忆失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2.
王俊虎 《兰州学刊》2007,(2):153-154
曹禺在其戏剧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浓厚的"原始向往"情节,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就了曹禺的戏剧,使得曹禺的戏剧凸显出不同于其他同时代戏剧作家的迷人魅力.回归原始,是曹禺给现代文明影响下的赢弱人类开出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33.
文章总结和归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对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诠释、改编以及由此形成的舞台艺术的现代特点.在概括描述<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常演常新的剧场面貌的前提下,对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导演风格、不同的舞台呈现进行学术研讨和分析评价,肯定了既尊重原著、又不断升华原著的美学精神的艺术创造方法,同时对于有违原著美学旨趣的肆意改编提出批评,探讨如何发挥经典剧作的现代意义、深化其文化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4.
芳华绝代     
那时,他和她都还没有什么名气。他是辗转在各个演艺吧或乡村舞台的反串演员。她是穿行于不同小舞台的萨克斯手。生活的境遇却相仿:一面为自己喜欢的艺术无悔坚持,一面为生存艰难奔波。  相似文献   
135.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其戏剧作品现仅存四种:<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和<表忠记>,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戏剧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政治态度及对其身世的感慨.反映了一位封建士子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复杂心态.文章从文本与立意、曲辞与风格、题材与思想、表演与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其戏尉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36.
在抗战的特殊时空下,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全面介入戏剧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开始弱化。改造传统戏剧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同时也成为边区政府亟待解决的政治任务。民族国家话语主导下的戏剧革新运动中,延安戏剧革新始终走在边区乃至整个全国解放区的前列,并引领中国文艺界的戏剧运动。延安戏剧革新开创了中国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先河,延安戏剧运动创造的“中国范式和中国作风”成为中共抗战宣传的有力工具,在调动民众抗战热情,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上起到难以估量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7.
陈欣雨 《船山学刊》2012,(1):105-108
本文通过对翁敏华教授的《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1]一文和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先生的《玩食物:宋元时期的表演、食物和人工美学》[2]一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两文在探讨饮食文化和戏剧文艺关系时所使用的研究思维、视角、方法上的会合点,凸显两宋饮食与戏剧文化的实质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8.
王实甫的名杂剧《西厢记》自产生以来,历经七百多年,盛传不衰,成为我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的一颗奇葩。其卓越之处,不胜枚举。但对第五本以张生高中状元,崔张最终完婚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手法,历来争论不休,毁誉不一。明清时就有不少批评者对此深表不满。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干脆把第五本一刀砍掉,以“草桥店惊梦”结束全剧;建国后,有些学者如徐朔方、王季思等认为,崔张的爱情只能是个悲剧,团圆结局的存在是缺少现实根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从人物的性格、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出发,论证了大团圆结局的合理性,认为第五本“张君瑞庄团  相似文献   
139.
歌唱演员的魅力 ,是演员综合素质的体现 ,演员美好的心灵是产生美好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内因和源头。  相似文献   
140.
巫与巫术是中国戏剧的源头活水.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傩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傩戏的产生,这些具有相关戏剧要素的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它们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最终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诞生.从而验证了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一样,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