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15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6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04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从从立德树人、教育公平等角度,论述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认识和体会。提出:品德高尚的教师要热爱学生;品德高尚的教师要技艺精湛。  相似文献   
43.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教学落实到位不佳,影响学生的成长。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并且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44.
正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从而导之以行,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  相似文献   
45.
正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外因(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下,通过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达到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方法的总和。应当指出,在这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内因,外因  相似文献   
4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而这个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这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应当怎样开展?经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我觉得既有困惑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后的反思。  相似文献   
47.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是班主任品德修养、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  相似文献   
48.
49.
《论语》一书最早最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构筑起原始儒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思想框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伦理、道德、哲学、政治智慧。它以"学而"开其篇,首章即提纲挈领式地概括了孔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端,囊括了终身学习、坚守道义的执着精神,对智、仁、勇三种君子之德的修炼及其境界的诉求。  相似文献   
50.
"自知无知"乃智慧之母。但现代人最容易遗忘的正是人的这一与生俱来的"无知"本性。这种遗忘无论对于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人们健康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的生成,都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使得重温"无知"的智慧,已成为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无知"的自觉,既是当代哲学自我理解的重要维度,也是价值规范当代重建的重要条件,还是良好社会秩序的重大思想前提。这一切表明:重温"无知"的智慧,已成为哲学当代复兴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