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75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傣族佛教信徒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标志,即生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死后能往生"佛国".傣族对佛教信徒名有一个美丽的统称--"资茉勐丽伴"(极乐世界之花). 取"资茉勐丽伴"名是傣族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为了取得此名,他们用多年的积蓄来"做摆"."做摆"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天梯", 每做一次"摆",都象征着更加进一步靠近"佛国",佛教信徒名也会随之升级.  相似文献   
262.
《社戏》具有小说的魂,散文的风,随笔的韵,诗歌的情。它通过现实与回忆的对比,鞭笞了无情的现实;讴歌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鲁迅在《社戏》中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在黑暗中寻求希望之光,是在细雨中呼喊彩虹,是在残垣断壁中用心灵歌唱。《社戏》的景色之美、感情之真、灵魂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之境。在这种童年的温馨回忆中,《社戏》完成了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成为一朵在黑暗中盛开的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263.
<风姿花传>全书七篇,以"花"为喻,围绕"能"这一戏剧形式的最佳舞台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赋予"花"以相应的美学意义,视客观对象存在的外在事物"花"为驯化审美对象存在,并通过表演者自身努力而实现心技一体的艺术表现力.以"花"来阐明作为观赏对象的艺术美和作为表现主体的演技功夫二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同时,"花"也被定义为聚焦于时代不断深化的美学观念而存在,具有多义性与复杂性.用"花"可以解释世阿弥毕生追求的至高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264.
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态观念以及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鸟·兽·花》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文本,其展示的不仅仅是“生物圈”的生态,更注重的是通过抒写“生物圈”来思考“精神圈”的生态失衡问题。《鸟·兽·花》的创作,不仅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更展现出生态诗人通过文学的力量拯救人的灵魂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65.
丝路     
《源流》2010,(24)
老隆牛筋糕是广东省龙川县饼食糖果厂商标注册的拳头产品。采用优质糯米、白糖、麦芽糖、陈皮糖、花生油等原料,沿袭传统工艺和革新技术研制而成。糕质韧软,色泽透亮,富有弹老隆牛筋糕  相似文献   
266.
通过对腊莲绣球(Hydrangea strigosa)成熟的不育花与孕性花的比较解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育花的柱头细胞破碎丝状、花柱道细胞长矩形、细胞质松散稀少等特征与孕性花柱头细胞呈乳突状、细胞内含物丰富、花柱道细胞呈棒状、先端膨大、细胞质浓厚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引起外缘辐射花不育的主要因为.两种类型花的子房壁、花丝结构和表皮毛的有无和多少也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差异不是外缘花败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7.
【正】许多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宁可聚精会神地把时间大把花在电视机前,观赏别人所谓精彩丰富的人生,也不愿抽几小时的空,自己去体验周遭的现实生活。问题是,现实人生真的就那么无趣吗?很反讽的是,现今当红的偶像剧内容,大都取材自日常的生活,演员平均年龄与主要收视的观众相差无几,甚至场景也都是都会区寻常的街景。不论人物还是剧情...  相似文献   
268.
上周,老家一个战友来青岛办事,我尽地主之谊,给他们一行四人设宴接风。说是战友,其实并没在一起呆过一天。两年前我回老家时,在一个饭局上偶遇,一搭话,原来都是同一年当的兵,只是他去了云南,我却奔赴东北鸭绿江畔,但既是同年入伍,也就以战友相称了,之后再无联络。那日接到他的电话不觉一愣,在他反复提示下,我方才从记忆深处将他捞起。  相似文献   
269.
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在苗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往学界关注到了苗族民间艺人口述中的"歌花"与"歌骨"现象,并将之作为民间歌手的习艺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但对其中隐含的古歌传承规律没有作更深入的阐述,也未将之上升到民间文学"稳定性"与"变异性"这一理论层面进行辨析,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上,往往仅介绍古歌传承中存在着这一现象,也没有进一步从学理上进行理论抽绎。本文旨在对苗族古歌这一民间口头叙事传统进行研究,来分析整部古歌的流传、变异过程,重点论述"歌花"与"歌骨"背后所隐含的古歌的稳定性、变异性特征,以此来对民间口头传承文学中这两大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0.
孙学堂 《齐鲁学刊》2023,(6):137-146
辛弃疾咏花词的特色和成就不在于摹写花卉自身的审美特征,而在于以新奇的构想和强悍的笔力表现作者的主体精神。辛弃疾所写之花大都外表冷淡而情意热烈,在其50余首咏花词中,尤以咏梅和咏桂的作品最为突出。在这些咏花词中,辛弃疾或抒写自己的英豪气概和用世激情,或寄托作为“归正人”的身世之感,或表现作为“当行”词人的才思敏捷、风流自赏的创作情态。辛弃疾咏花词所呈现的主体精神热烈豪放而又不乏深曲之致,与“英雄词”“农村词”等所表现的主体精神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