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1064篇
劳动科学   75篇
民族学   226篇
人才学   108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868篇
理论方法论   496篇
综合类   11029篇
社会学   3033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699篇
  2014年   1272篇
  2013年   1237篇
  2012年   1432篇
  2011年   1757篇
  2010年   1502篇
  2009年   1664篇
  2008年   1466篇
  2007年   1053篇
  2006年   741篇
  2005年   743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538篇
  2002年   567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本文着重介绍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常见毛病,并从词汇、语法、文体及文化影响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对如何克服这些毛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2.
大学英语精读中的语言点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应用.只有在全面、牢固、灵活、清楚地握掌了语言点之后,学生才有可能打牢其英语基础,才可能逐步提高其阅读、听力、翻译、写作和口语方面的能力,才可能在英语方面有一个综合程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3.
文章讨论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分析教学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高校多媒体英语 教学的不足和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4.
修辞格式对语言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会欣赏不同的修辞格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对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双关、平行、转移等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5.
英汉颜色词的词法结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词法结构 ,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汉语的构词方式要比英语丰富得多 ,灵活得多。这也反映了汉语言中的颜色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要比英语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206.
提高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省内外七所高校不同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全面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与其心智发展特点有关;根据这种特点,采取相应的学法教法对策,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为特殊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7.
语感在语言的交流中至关重要,因此,培养英语语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感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英语思维产生的过程。探索和研究影响学生的语感因素,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8.
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必须树立新思路,应当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确立新的课程观、时空观、主体观、评价观,以推进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并将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尽快转为应用性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209.
不同班级之间的英语成绩存在着差异,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要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就要帮助简单聚合型班级向成熟聚合型班级转变,并正确引导其从众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10.
在英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会导致新的语言形式的产生,同时一些旧有的语言形式要遭淘汰;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旧有语言形式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成为特定条件下的惯用法。表明受事关系的前位所有格形式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已成为现代英语中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大量实例证明前位所有格表明受事关系在现代英语中的广泛使用,并概括和分析了它的用法特点。据此,作者认为,一些语法学家关于这一用法的“消迹”、“过时”之说是缺乏现实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