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2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与朱子均主张为学以礼、学以至圣。荀子主张“大积靡”,朱子力推“格物致知”,均强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求知,注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荀子、朱子的性论不同,但两人都强调心的认知功能及对性情的主宰作用。两人均将“心”视为连接知识与道德的肯綮,荀子主张“虚壹而静”,朱子强调“主敬涵养”。朱子的“主敬涵养”更贴合传统儒学的礼教精神,同时又融合了佛道的修养体系,是更具操作性和理学特色的修养工夫。  相似文献   
13.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参与者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忠”思想发展史上,荀子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先秦各派的“忠”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综合改造,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将其向着“忠君”的方向做出了理论上的诱导与压缩,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荀子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促成了后世“忠君”文化的形成。尤其是荀子对法家思想的借鉴,使其“忠”思想超越了先秦儒家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获得了更强的现实政治意义。荀子的“忠”思想主体包含三个内容:忠信、忠顺、忠君,归结为一点就是引导人们去忠君。质言之,忠君为体,忠道为用,忠道是为了更好地忠君,是为荀子忠思想的最佳概括。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学研究领域,"智"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荀子》对此论述也比较丰富,然学界对此尚未有系统明晰之研究,殊为可憾。在此,结合孔子、孟轲对"智"的引入,重点分析了《荀子》之"智"。即,对《荀子》中"智"的具体涵义、"达乎智"的工夫论以及"智"作为一种内在德性的境界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塑造和影响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代盛行的"禅让"思想,激发了"燕王哙让国"与"赵武灵王分国"这燕赵两国的内乱。赵国思想家荀子在青少年时代曾亲自入燕,认为"禅让"思潮实乃"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的"虚言"。随着老年荀子执政兰陵,特别是目睹了楚考烈王与春申君微妙的君臣关系与楚国岌岌可危的天下大势,其禅让思想进入升华期,集中表现在《荀子·成相》对于"尧舜禅让"的赞美。可惜,老年荀子的禅让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表露在文学诗赋之中,随着春申君之死,中道而止,没有形成像《正论》那样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涛 《船山学刊》2012,(1):118-121
本文以两汉至唐代为研究区间,考察荀学的嬗变结构及其发展特点。两汉时期,汉儒重视荀子礼论等外王学,并对荀子人性论大多采取包容态度。魏晋至隋朝,荀子地位总体上仍受重视与肯定,这一时期的儒者继承荀子的重礼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则对荀子有较多贬损。唐代荀学存在着尊荀与贬荀两种路向,尊荀派势力在荀学的一些重要领域都与贬荀派有着交锋,彼此的影响不分轩轾。  相似文献   
17.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用譬喻形成博喻,是《荀子》文章构成的一大特色。其博喻有描绘性与说理性两种类型。描绘性博喻指用多个喻体来凸显本体事物的某一特征,重在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说理性博喻是指博喻的各个喻体本身就是一种事理甚或是一个带有故事性的事态变化,本体是要证明的观点或者是由喻体推出的结论。因此,博喻在《荀子》中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具备说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善者伪也,出自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提倡性恶论,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发展儒家思想有显著的贡献。性恶论是荀子最著名的论点,"伪"就是人为之意,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文章试针对荀子"性恶论"主要观点,对"人之心恶,其善者伪也"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