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34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448篇
社会学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91.
荀子提出“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近也”和“依乎法而又深其类”。本文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司法“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应该正本溯源,回到荀子对“法”和“类”的讨论上来,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司法传统实质上是荀子“法、类”说的延续和贯通。  相似文献   
792.
荀子的《成相》是先秦诗歌中难得一见的长篇巨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者足够的重视。文重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成相”的释义,全篇的用韵、章句,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93.
荀子、王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中的儒士观包涵了对各个儒士阶层的看法及对儒者社会作用的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的社会使命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政治使命、道德使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94.
人性问题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儒家政治学说的基点。孟子以“心之仁德”言性,而荀子以“人之嗜欲”言性,一个侧重社会属性,一个侧重自然属性,二者的语言表述的确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强调在后天的实践中通过“养”或“化”的方式扬善去恶,追求完善的道德以争做圣人。另一方面,他们对人性的态度和作为,最终都转向并延伸到了政治领域。可见从儒家内在的道德修为到现实的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在二者的学说中是一贯的,也正是孟荀二人学说的异同之所在,彰显了儒学之为儒学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95.
在古代中国的诸种理性中,历史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对天的怀疑和民心的发现,表现为对历史变化及其恒常根据之关系的理性思考。先秦儒家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认为历史变化有常规可寻,变与常是统一的。他们还提出天人合一、古今一体、性习相待的观点,在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的演进样式以及历史的内在根据等方面,拓展了历史理性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变与常的统一是历史的本质,也是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与古代希腊的实质主义传统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96.
文章选取《荀子》几处争议较多的地方,参照旧注加以辨析,尝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充新的理由,补苴前人的说解。  相似文献   
797.
荀子提出“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执”的观点,其用人之道,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尚贤使能基本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义利并重的思想倾向,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798.
朱松美 《东岳论丛》2000,21(5):112-114
战国末年 ,荀子继承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并发扬光大之 ,形成了完整的安民思想理论体系 :天道自然的本体依据 ,礼分而法治的政治手段 ,惠民裕民的经济举措。荀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中国社会指明了方向 ,而且在其后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9.
本文主要论述了荀子的人性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研究、把握它们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00.
荀子管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管理思想是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在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研究中仍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