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1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80篇
丛书文集   471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991篇
社会学   114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世界通过语言沉淀入作品,作品通过语言导入世界。世界和作品通过语言进入一个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词与物的指涉关系为主导;语言与作品的关系,以言与意的象征关系为主导。语言在作品和世界的牵扯之中,即置身于意义与知识的纠葛之中。而作品融入世界的过程,则涉及到语言与理论的双重冒险:言说不可言说的冒险,知识学冲动施加于诗学意义的冒险。从语言学视角看,文学理论的历史,是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纠葛的历史,也是元语言自我悖反、自我解构的历史。自我矛盾正是思想发明和知识生产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92.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   
93.
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林改背景下,过去一直隐藏着乡村的林权纠纷在确权、分户经营的政策安排下纷纷显露出来,在全国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就乡村治理层面来说,林改后将对村庄的财政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都会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
有个渔夫,是个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8头牛也把他拉不回头。  相似文献   
95.
前几年,因对人文社科领域中学术泡沫泛滥现象深恶痛绝,我曾撰文揭露批判(参见<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当时,便有网友指出,中国高校理工科领域中,泡沫学术现象同样很严重.这让我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96.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9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98.
周琴 《中州学刊》2008,(3):239-241
成语是汉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折射出古人的思维与言语观念.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并且是把它列为与"立德"、"立功"并提的"三不朽"之一.我们从成语中体现的中国古代言语观可以看出,言与行应该是统一的,但更为强调和重视行.若上升到认识论的角度,则明确地表现为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传统言语观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它要求言语理论应有社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言语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社会政治存在着血脉联系,在汉语成语的生成和应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 ,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 (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 ,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 ,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 ,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 ,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 ,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 ,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 ,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 ,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 ,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 ,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 ,是以言、象为基础 ,以超越为手段 ,以道为旨归 ,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00.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范例,对于当下我们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不仅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话语主题,而且确立了革命和改革、计划和市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平与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基本范畴。同时,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时,南方谈话所遵循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积极吸取传统文化资源等重要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