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08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2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74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530篇
社会学   137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1.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实境遇出发,通过"识物"、"治性"和"治国"三个环节逐步向上追寻,最终悟得其形上之"道"的.它不但可成为<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的另一种进路,对其他道家著作之道论亦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12.
庄子道境中的物——以庄书中的两段对话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惠子有关大树的一段对话,呈现了对于物的两种态度.惠子代表的是世俗的实用功利主义态度:物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独立意义;而庄子则代表道的态度:物存在本身就是其意义.孔子与吕梁丈夫有关蹈水之道的一段对话,同样呈现了对人物关系的两种认识.孔子代表的是知性立场:人与物是驾驭与被驾驭的主客分化的关系;而吕梁丈夫则代表道的立场:人与物是浑然一体的亲缘关系.庄子的物论,深远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与艺术理念,直至今日,对于构筑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3.
无其道则无其器,据器而道存、器道相须不离的道器关系三层次,是船山在物兼道器与一体两面的前提之下的道器关系。船山实现了对传统道器关系阐释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14.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扣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115.
青年鲍德里亚与他的《物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体系》一书中,青年鲍德里亚把自己的老师列弗斐尔、巴特、德波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新变化的批判转喻成了一种抽象的哲学反思,他将资本主义的物化世界转换为功能性效用构架链接和建构起来的物品系统的本体论。鲍德里亚在这部文本中的理论构境所基于他的理论支撑点,主要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列弗斐尔最早所展现的那个远古社会中未被功用性价值逻辑污染的象征性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16.
善意取得制度肩负着促进商品的流转、维护整个市场交易秩序的重要使命.我国<物权法>有关脱离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疏漏与缺失,让每一个交易主体都处于不可预测的巨大风险之中,给市场交易秩序和交易规则造成了制度性破坏.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对脱离物善意取得制度进行完善.本文建议我国暂时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将盗窃物、贪污物、骗取物等纳入脱离物的范围;第三人通过拍卖、公共市场或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等处购买所得的物品以及货币、无记名证券等完全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17.
国际海洋法视野中的南海争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鉴  汪翱 《学术界》2008,34(1):254-259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之前,南海争端的重点是对岛屿的争夺以及对其主权的确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南海争端主要表现为海洋权益的争端.由于海洋法公约存在不足,一些周边国家借此曲解公约,大肆瓜分南海海域,并以此来谋求对南海各岛屿的占领.但海洋法公约同时也为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国际法为基础,通过各国友好、和平协商,才是解决南海争端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8.
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体上探讨昆仑方物在屈赋中的地位作用,并提出屈原思想中蕴涵着一种炽热而深沉的西域(昆仑)情结,认识这一情结,在屈学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且是西域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9.
本文简略分析了阅读与听、说、写、译的相互关系及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引起的阅读困难,并就怎样处理好听、说、读、写、译的关系,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尤其是在阅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提供了八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0.
罗志田 《文史哲》2022,(6):25-37+162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过去书院制的优点——自由讲学。他们都看到废科举以后的新教育出现了根本性问题,而书院这一“传统”体制中,却蕴含着走向现代的可能性。清季废书院的同时也剥蚀了民间固有的办学资源,使后来想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修改中国教育体制成为极其困难的事。然吸收“书院精神”的做法,当时已有所尝试,后来也在延续。在那个年代,他们已注意到人的物化问题,提出了从“物的教育”回归“人的教育”这样跨时代的根本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