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彼岸与此岸之间──走进许地山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小说,在“五四”时期创作中,具有“耀目的光辉”。它大多在恋爱的外衣下,浓染着佛、道乃至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而异国风情,给予他的作品以传奇的色调。超拔的叙述才能和完全叙述,和那时情节简化作品恰成比照。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音乐语言和诗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32.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风格独具的作家.爱妻的早逝所带来的创伤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正是其"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动因,而这种动因与作家的思想情感又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33.
许地山是20世纪初期较早从现代意义上对"儒"及儒教进行宏观审视的学者之一。依许地山,儒在源起上不应止于所谓的"殷民宗教者"而应推设到更为久远的史前时期。原初的儒,本身具有进一步转化成教门的潜能,社会的光景、师儒之职、加之"《书》的理想"促使儒的名号自孔子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教义,而儒教正统地位的确立、神学化儒教的生成也有其自身的情势和客观的缘由;作为"伦教运动"的儒教比作为"神教运动"的儒教更合乎情理,故儒教在未来若欲成为一"新宗教",必定要有"社会灵魂",能切实抓住生活的根源,也还要在人群上寻求"更高的联络";现代儒家若能"谋诸宗教的沟通",用"宋儒的精神"以整理儒教的旧教义,就能使之成为一"高尚的宗教"。许地山的儒教观是其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儒学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4.
许地山先生是金应熙先生的师尊,金应熙先生的治学路子正是出于许地山先生的学术传承,金先生治比较宗教学,始终洋溢着许先生深深的学术影响;金应熙先生继承许地山先生研究宗教史的学术传统,首先表现在他是沿着许地山先生“比较宗教学”和“教义本体”的研究路子前行的;金应熙先生心仪许地山先生对道教的开创性研究,其表述与许先生的见解一脉相承;金先生对中国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具有世界性视野,也有在学术继续完成老师未竟之业的志向。  相似文献   
35.
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半个世纪以来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问题的研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从 192 1年到 194 1年为第一个时期 ,期间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此后直至 1978年 ,研究进入沉寂期 ,只有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从宗教精神方面肯定了许地山的价值 ,颇有特色 ;新时期的研究以 1984年为标志 ,逐渐步入宗教与文学本体 ,从佛、道、耶每种宗教及宏观的宗教文化入手对许地山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 ,在大范围的研究中 ,也存在部分问题和有特开掘的层面。  相似文献   
36.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许地山小说《玉官》重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波 《学术论坛》2001,(5):98-101
<玉官>是许地山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不够且评价歧异较大.本文认为,作为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特别是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的小说,<玉官>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7.
许地山小说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小说情节的丰富性,结构的有序性和语言的多样性。创造这魅力的动力源泉机制是整合,这个整合理应归之于文化整合。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而是1加1大于2。两种文化渗透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内涵已远远地逾越单一的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8.
听老师上《落花生》,老师围绕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进行多方体验,深入探讨,对学生进行为人做事的思想教育,绕来绕去的纠缠不休,有些腻了。突发奇想:难道许地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真的就是为了敬告世人做人的道理吗?有没有别的意图呢?文中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与父亲共品一次花生怎么就“很难得”了呢?难道父亲不愿意?还是别有原因呢?蓦然间觉得,其实这是一篇怀念父亲,赞美父爱,缅怀亲情的抒情小散文。如此想来,再读文章时,确实有别样的感受。许先生用简洁而朴素的语调,向我们娓娓道来,描…  相似文献   
39.
中国是个散文家辈出的国家。自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散文以来,表述某种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历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有名的《老子》、《庄子》等,更成为上古散文的典型。伟大的社会急剧变革,必然会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会产生伟大的散文作品和作家。“散文易学而难工”,历史上的散文大家,无不学文渊博,经历丰富。许地山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师,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0.
同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一样,许地山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并善于从中吸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因而,他的作品多表现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所特有的心理结构。他的作品,特别是其小说,除了具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外,人物的情感美、道德美,以及富有生趣的意境美,闪耀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光辉。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