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从透视中国当代文学的"诺贝尔情结"入手,考察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多重影响.中国本土作家之所以无法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欧洲文化中心主义,政治偏见,语言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以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的缺失,原创性的匮乏,作家人格的内在障碍所导致的艺术生命的短暂.本文认为,难以独立的艺术标准、排座次的等级意识、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游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评奖实践亟待解决的老问题. 相似文献
52.
53.
建立科学的图书评价机制,即以图书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两个效益为主要内容,并突出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社会效益分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经济效益以平均销售额为基数,计量考核,综合记分;规范现有评奖并另行加分的考核方法;从而对图书生产和出版工作起到明确导向、规范考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范国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7-120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56.
刘复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24-33
主旋律是困家试图建立文化主导权的文化战略工程.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弹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主旋律战略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采取了不同于此前意识形态战略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主旋律文学(小说)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传播、评奖、改编等生产与流通过程具有多种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57.
58.
朱小慧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1):48-50
本文就完善研究所科研成果评奖机制的迫切性、研究所科研成果评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评奖程序与方式、评奖组织与管理、评奖过程中学术评价机制的构建、评奖的改进设想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9.
60.
第八届“茅奖”: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开创性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军 《社会观察(上海)》2011,(9):82-83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已经尘埃落定了,但有意思的是,关于这届茅奖的争议、质疑和颂扬的声音却刚刚开始。事实上,任何一种声音,无论是批评、质疑或是肯定、颂扬,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都呈现了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热爱、支持和关注;特别是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尤为可贵,因为唯有批评才能促进“茅奖”等文学评奖进一步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