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细读为手段,对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从目的论、读者接受论、文化翻译和作者意图谬误四个方面进行了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12.
对《老子·五章》王弼注展开空间性阅读,可以看出钱锺书《管锥编》相关讨论于义未安。《老子》及王弼注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不仁”伦理学。在一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通过对通常意义上的“仁”的全然否定与断然拒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隐秘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大仁不仁,是以有仁。“不仁”伦理学由客体而观之,持一种“无偏私的目的论”;由主体而观之,持一种“无私心的目的论”;合而言之,持一种“无私的目的论”。“不仁”伦理学尊重个体的本真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二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由“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不仁”,这种“法自然”的运思方式不仅没有陷入摩尔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而且也不宜视为一种谬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不妨视“不仁”伦理学为“做汉语言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3.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贝叶斯)推断.Tversky和Kahneman(1983)的试验说明,当要求试验参与者对一些单个事件及由它们组成的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时,他们倾向于认为合取事件的概率大于其中一个组成事件的概率,该现象被称之为"合取谬误(the conjunction fallacy)".本文着重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的发现、解释模型,以及德国适应性研究中心Gigerenzer所提出的频率启发式观点.此外,合取谬误现象对于避免在医疗诊断等推断任务过程中产生推断错误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4.
论早期西传《道德经》的基督特性及谬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西传的历史表面上看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历史,令人乐现,而事实上<道德经>早期传播是被西方基督化、附庸化和殖民化的历史,其中谬误比比皆是,危害至今犹存,令人担忧,引人深思.文章着重从早期译者的身份与目的、翻译的策略、文化传播的角色方面时早期的误传加以剖析,探讨其根源,并希望以原语文化自有的话语权重新译介<道德经>等中国传统典籍.  相似文献   
115.
歧义谬误的语用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体语用中, 谬误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其中歧义谬误的存在最为普遍。从语用学视角出发, 我们把歧义谬误界定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 在言语交际中, 如果某歧义现象成为交际双方理解的障碍, 那么该歧义现象便造成了歧义谬误。歧义谬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语言自身, 而在于语言使用者———交际主体。歧义谬误就是交际主体在对交际语言、交际语境和交际方式等因素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据此我们把歧义谬误分为语言歧义谬误、语境歧义谬误和交际方式歧义谬误等。在交际过程中, 歧义谬误的责任人可能是言语表达者, 也可能是理解者。避免歧义谬误的有效措施就是针对谬误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6.
中国风险投资机制的缺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风险投资机制中现存的问题揭示及其对策建议,为建立合理、规范、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休谟问题"和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说明不能以事实认识的思维来解决价值问题,价值问题应该以价值思维来解答。在社会认识活动中贯彻价值思维,具体表现为将价值导向、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反思等观念和因素融入到对社会的认识过程之中,使价值原则成为社会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8.
郭桥 《人文杂志》2001,(2):136-139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辩者.有效辩术和谬误共存是其谈辩实践的本来面貌,但以往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前者,对后者显得重视不够.孟子谈辩中的谬误涉及人身攻击、偷换概念(论题)、机械比附以及虚假理由等.  相似文献   
119.
对“善”的追问,由来已久。那“善”能否定义呢?对此,摩尔的回答最为引人注意:善就是善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以往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将价值与事实区分开来。“善”真的无法定义,真的是捉摸不定,只具有相对性吗?那“善”又如何发挥使人们向善选择的导向功能呢?本文认为,“善”是可以给出定义的,是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实现善的选择,从知其善达到行其善。  相似文献   
120.
19世纪的气候变化1884年2月,约翰·罗斯金在伦敦学院发表两次演讲(随后以《19世纪的乌云》为题出版),他声称,人为的气候变化始于1871年。罗斯金说,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了“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在未来气象学史上肯定会被认为是迄今在自然过程中尚无记载的特殊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