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5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763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95篇
人才学   98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2037篇
理论方法论   412篇
综合类   2809篇
社会学   465篇
统计学   11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50篇
  2011年   517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627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产业集群凸显经济崛起的强大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是增强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长期以来,我国考虑工业化问题往往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对正在兴起的产业集群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健康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家竞争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2.
现代化的普适性原则是现代化内在发展逻辑和具有普遍意义之规律的理论抽象。现代化的普适性原则对各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作用。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殊途同归。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化道路不断地丰富着现代化的经验并服务于人类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3.
就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论,西方市民社会及其主体中产阶层既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文化产生的根基。然而西方语境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将国家与社会作为一个分离的二元对立结构,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和社会的自治性等与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并不匹配。在全球化与后发型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国情,走自主型道路;必须选择政府推导的制度先行、法治优先模式;必须选择由政府推导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发育、良性互动和关系形塑,从而达到制度均衡的法治秩序的基本路径;必须以制度引导促进公民法治文化,夯实法治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4.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化的总特征--物化意识.这种文化所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化、主体原子化、主体的数字化、官僚制的形成、大众文化丧失了批判性、学术研究片面化等方面.卢卡奇认为可以通过恢复人们丧失了的总体性来克服、扬弃物化意识,无产阶级只有理解并运用总体性,才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5.
认知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价值生产在认知资本主义时期超越了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厂的时空限制,导致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以及生产领域和再生产领域之间边界的崩溃,从而产生了价值衡量的“标准之外”和“超越标准”领域。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解读和认知商品的价值规定分析可以发现,认知主义者所宣称的价值规律危机之所以不成立,一方面源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关概念范畴的曲解,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否定所导致的对劳动与知识辩证法的遮蔽。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仍是适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6.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典型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形成了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发生于1915-1916年;第二个节点发生于1917-1920年;第三个节点发生于1924年。在第二个节点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框架上实现了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化,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构想;在第三个节点上,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经历了由唯物史观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化,进而发展出中国道路的完备的理论形态——实践唯物论。这三个节点的变化表明,中国道路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成果,从而也表明,新文化运动不仅包含了近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同时也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还有贯穿于其中的哲学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现代性,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品格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7.
新历史考证学在20世纪初独特而优厚的学术文化条件下兴起,取得了卓著成就,于整个20世纪影响至巨。以王国维、陈寅恪、陈垣、傅斯年为代表,其治史基本特征是实证考察与贯通研究相结合,既注重严密考证,又重视治史观念的更新和指导,因而其成就远高于乾嘉朴学。至1949年以后,一批原先熟悉考证的学者自觉接受了唯物史观指导,遂使新历史考证学达到新的境界,可以蒙文通、谭其骧等为代表。20世纪新历史考证学的学术路向证明历史观的进步对于史学的创新和发展有根本性意义。同时,此项研究对于正确评价新中国历史学发展道路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8.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指导我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是全面的生态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方面。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不是抽象的生态批判思想,而是实践的生态批判思想,即是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生态批判思想。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89.
吴昊 《天府新论》2005,2(4):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离不开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经验的借鉴。邓小平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大胆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建设的经验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认真研究和总结邓小平借鉴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本文提出区域的“城市性”,对城市化涵义作出新的认识.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应该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