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本文针对南阳武侯祠广场周边的现状及开发前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2.
13.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2):42-44
诸葛亮"躬耕南阳",不啻是躬耕地的自我表白,更有深刻的文化意象:既具有儒家正统文化传承的承前启后意象又具有唐宋之后日益强化的正统与平民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躬耕地主要存在南阳、襄阳两说,古邓国、邓县的地望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问题缘起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之语。根据先秦、两汉文献记载,古邓国在今南阳境内;汉代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界,邓县在汉水之北,属南阳郡,习氏之说有违史实。襄阳说其他材料皆系转抄习凿齿所记。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不容怀疑,至于具体地点,有待进一步挖掘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自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并于当年建成太和殿、天坛、先农坛.自此,明清两代共26位皇帝,曾于此躬耕励农.昆玉河也随着皇家龙脉的传承在皇城静静地安卧了几百年.皇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在在京城不断地延续拓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吴琦马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136-144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选择和生存方式日渐多元,但同时社会变迁也带来了普遍的焦虑,乡宦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定位变得复杂不确定。于是他们转而借用其他社会群体的角色来寻求身份之外的价值体现,以野服躬耕的文化装扮游离于隐士、官员、士人、农人、商人等不同角色之间。但晚明乡宦既不会抛弃士人身份成为绝对的隐士,也不会成为全然投身于地方事务的改革家,体现出社会转型期知识群体对自我的困惑和反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