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05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6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98篇
理论方法论   141篇
综合类   1503篇
社会学   25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药言》是明代理学家姚舜牧专司家庭道德教化的著作,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教子立德、教子重学、教子做人、教子睦亲等方面。这些思想中的许多有益因子,对于强化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礼”“仁”等宗法伦理为核心,它以君臣之礼和忠君之德为基本要素,以帝王私有制为物质基础,以人的自爱之心为心理基础。宋明理学主张“灭人欲”,客观上也否定了体现宗法之礼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自爱之心,从而加速了宗法制度的衰落。明清之际启蒙学者意识到对“人欲”(私利心)应当“从而恤之”而不可禁之,并有意无意地突破了传统忠君之德的樊篱,倡导起一种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忠民之德。  相似文献   
993.
马洪林 《学术研究》2003,2(10):92-98
康有为的文化观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文化形态 ,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康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更是吸纳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行者 ,他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时并未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构建的中外兼容的文化思想体系 ,犹如流淌的河、博大的海。通过解读他的文章理论、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 ,可以小见大 ,在文化学上有“以蠡测海”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治国方略是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的根本大计。江泽民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法治需要以德治为基础,德治也需要法治作保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成为完整的治国方略。法德并举,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健全制度,更要领导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995.
实证主义法学主张人们只享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道德权利是"一派胡言乱语".德沃金主张人们不但享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而且有先于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的权利.为此,德沃金以司法实践中的中心角斗场-"疑难案件"(hardcases)作为分析平台,设计了他的"原则立论法",并由此建构出其权利论法学.  相似文献   
996.
王阳明思想性格中具有儒道互补、亦儒亦道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与其家族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王阳明自有明以来数代祖先均儒道杂糅,富有道风,道家文化的影响一直时隐时显地呈现于王氏的家族文化之中,成为其重要的家族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受南宋以来“士的地方化”倾向的影响;其次,它是明代浓厚的崇道风气影响下的产物;此外,它也是明代道教进一步世俗化、不断融入民间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997.
王船山、曾国藩与湖南“省运大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从湖南士子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学风中,敏锐地预言:“现在同乡诸人讲求词章之学者固多,讲求性理之学者亦不少,将来省运必大盛。”曾氏本人就是一位终生刻苦钻研学问的人。他一生涉猎极广,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诸史百家,兼收并蓄;既有渊博学问,又有赫赫功业,曾被誉为封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的完人。在曾氏一生涉猎过的“浩如烟海的著述中,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船山的著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曾氏一生“事变万端”的文治武功中,刊刻和传播《船山遗书》,在湖南甚至中国的文化史上无疑是一件很重大的举措。从中可以看到,在王船山、曾国藩与湖南“省运大盛”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8.
祁志祥 《阴山学刊》2007,20(1):12-18
在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文化模式和表情达意的文学倾向中,文学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心灵素质一直受到关注。中明以后启蒙思潮的勃兴和个性意识的伸张,孕育、催生了一系列完整意义的创作主体说。综合而言,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讨论得最多的是作家的“德”、“学”、“才”、“识”及其相互关系。它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强烈的表意特征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99.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行业中发挥才能,抵御诱惑、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与开展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才战略,形成社会良好职业道德风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主体互动规律、知行同一规律、"边际效应"规律、协作共建规律、层次渐进规律等职业道德教育规律,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