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9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3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23篇 |
人才学 | 9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8篇 |
理论方法论 | 26篇 |
综合类 | 519篇 |
社会学 | 33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唐小燕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94-96
以皎然的《诗式》为文本,将其提出的自然观与取境说加以论述,并证明这两个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即追求的是在取境的过程中体现出自然,达到自然观与取境说的统一。 相似文献
82.
陈桂虹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30-31
常常,我们在观摩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或大刀阔斧或小心翼翼地实践着这些"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83.
杨兴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8-13
灾疫行为是灾疫研究的直接问题对象,它现实地展开为灾疫场境中的社会行为,因而有待灾疫社会学的诠解。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是灾疫行为最切近的要素,由此灾疫医学构成了理解灾疫行为的又一维度。对灾疫医学行为的理解,最终须借助灾疫医学伦理研究。国内学界对医学道德原则的界定、尤其是对灾疫医学行为的伦理反思,可能启迪灾疫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4.
田欣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李慈铭是近代传统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折射出社会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心态。本文通过对李慈铭诗歌创作心理机制、题材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提示了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5.
郗小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4-106
本文通过分析卡多佐对司法决定过程的一系列追问和他在三类案件中对法官作用的定位,指出司法过程的实质是法官创造法律,而法官创造法律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围绕法官造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它三个方面的限制,将卡多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86.
87.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大家通常对他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哲学史和美学等研究较多,而对他对宗教学的贡献关注很少或基本忽视,文章对他在宗教概念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做了认真整理及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8.
李桂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7):25-33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看似纷繁杂乱,但只要加以梳理,也能化零为整.其中,围绕小说功能与价值的"依经"论辩,即可自成谱系.一方面,针对某些道学家关于小说"淫邪""低俗"等"不经"之论,小说批评者常依据"皆以情教"的《六经》,辩护小说写男女之情属于"正经""雅道".另一方面,针对某些按照史学家"信实"原则对小说"虚妄诞幻"的指责,小说批评者常"依经"予以辩驳,强调小说叙事写人合乎情理.最终,为调节相持不下的"经"与"不经"之辩,古代小说批评者常依据《周易》以来的"阴阳双构""相反相成"等经学思维,推演出以"奇正相生"为主调的"雅俗共赏""庄谐相映"等系列辩证话语. 相似文献
89.
正一、古都被误读"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又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然而70多年前惨绝人寰的30万屠城事件,让南京与波兰的奥斯威辛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段难以忘却的伤痛,也成为众多国内外媒体报道南京的第一切入点,影视作品展现南京的第一题材,南京承载着伤城的印象。1998年,中国新锐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推出"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专题,南京被评为"中国最 相似文献
90.
南宋婉约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点.这一派词人多用"瘦"字,借"瘦"来形容人或物象,并在借词的"宛转回互"的特点,反复咏叹人生的悲苦与家国的沦亡中,形成了其意境不开阔,但意韵悠远的"瘦"境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