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乔依斯主张"道德先天论",即"道德感"之作为道德判断的能力,乃是经自然选择作用而有的适应性状。乔依斯的"道德先天论"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即是拉提所提出的质疑:先天的"道德感"不仅是前所未有,并且也是多此一举的,因而与自然选择的保守性抵触。为了回应拉提的质疑,乔依斯设法论证道德判断提供行为以公共的规范证成力,以此作为中介,方才增强从事行为的欲望,从而使得行为被做出的可能性提高。借着区分"知其然的"和"知其所以然的"道德判断,本文指出乔依斯之论证会陷入两难,只是"知其然的"道德判断无法提供行为以足够的公共规范证成力;而若"道德感"所做出的是"知其所以然的"道德判断,则如此的"道德感"不太可能会是经自然选择作用而有的适应性状。面对如此的两难,乔依斯并无成功的脱困之道。  相似文献   
22.
蔡锷讲情义     
钟倩 《领导文萃》2013,(13):56-58
做大事者必有可敬之处。蔡锷就做人而言,可说之处很多,简单说两点:首先,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知恩图报。这一点,又与他的人道精神无法分开。他虽身为军人,手握利器,却人情味极浓,不是那种机械化了的钢铁战士。最突出的是他对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做法。李对蔡锷有恩,是李把他弄到广西,给了他良  相似文献   
23.
连日来,武汉市警方在一些大街小巷贴出公告,实名曝光多名涉黄落网人员,在这些布告上,小姐和嫖客的姓名、年龄等资料一应俱全。武汉警方的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争议,在凤凰网推出的民意调查中,69.5%的网友认为实名曝光卖淫嫖娼人员涉嫌侵犯隐私,25.9%的网友则认为不侵犯隐私,同时,54.2%网友认为此举并不能有效打击卖淫嫖娼行为。  相似文献   
24.
康德哲学中,普遍立法理路的内在前提或机理就是共通感。通过共通感,主体内心的私人性价值原则获得了普遍性的升华,反过来主体也由普遍的、抽象的个人变成了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主体人。通过共通感的过渡作用,审美活动中的美的理想的抽象普遍理念在特殊主体那里形成了具有主体特殊性和主观性的美感;而在道德活动中,围绕着道德人格这一目的对主体自身进行反观从而获得的主观感受或者情感就是道德感。本文以共通感为思路,具体分析个体美感和道德感的形成过程,意图找到在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中心的统一理路。  相似文献   
25.
现代性构建的理性主义的世界使现代人陷入算计与狡计的“陷阱”,实践“冲动”能力和“道德直觉”力的匮乏使伦理道德长久滞留于思辨理性的界域,缺乏走向生活的内在动力.新的历史时期,要培育具有道德实践能力的行为“主体”,应当给予“伦理冲动”形态以必要的学术地位,通过剖析中西不同的伦理“冲动”结构,阐明伦理冲动的情感形态是真实的伦理冲动感——“伦理感”(“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与深层的伦理造诣感——“道德感”(“得道感”、“敬重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为走向生态实践、合理应对“生态困境”奠定行动论的理论依据,对于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了四种感性的先行概念,它们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感性论。但康德没有直接说明这四种概念的排列原则,以及为何是这四种概念。借助范畴表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可以对理解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四种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出范畴的秩序:道德情感、良知、人类之爱和敬重分别是从量、质、关系和模态的范畴来展示人在意识到道德法则之后的心灵活动。同时,《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感性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在内容与论述的逻辑顺序上都是一致的。后者的论述提示了康德为何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恰好提出这四种概念。不过,《道德形而上学》是从道德禀赋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实践理性批判》是从动机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然而,由于敬重体现了理性与意志本质的关系,因而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诸动机”中实际上只强调了敬重这一种动机。这种理解也对敬重能否直接驱动道德行动的问题带来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27.
刘武俊 《21世纪》2000,(5):54-54
目前,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危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某些无形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却令人堪忧。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号称“中国首骗”的牟其中、“点子大王”何阳毕竟只能逞一时之势,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陷入集体性信用危机的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机、强化信用意识和倡导信用至上实属当务之急。 何谓信用?信用就是一种责任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信用既是人的一种品性,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德性。信用是与利益息息相关的,恪守信用其实也就是即尊重他人利益…  相似文献   
28.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界甚至文化界关注的热点。讨论的焦点超出了一门课程如何开设、如何讲授的技术性层面,而与人才培养模式、民族文化传承、母语的现状与未来等理论色彩很浓的问题联系到了一起。由于国家的"十一五"文化事业规划申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的课程,这个问题便再度升温。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专题的讨论会,并计划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召开了课程定位与改革的研讨会。为使认识在更富有学理的层面上深化,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每位作者都是本领域内富有经验、卓有心得的一线教师,文章的角度各不相同,■几可以引发学界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29.
本文认为,道德基点上的整体主义和道德归宿上的禁欲主义,构成了中国封建道德的大构架。在人文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个大构架,可以断言:封建道德总体上是否定人格独立、对感性生命的“被动道德”,缺乏人文向度。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显然不能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应从中国封建道德中寻找理论资源。我们认为,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恰恰必须从对中国封建道德进行人文解构入手,彻底实现传统道德理性向现代道德情感的还原。只有让人文精神融入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建立起充满人性的“主动道德”  相似文献   
30.
本文认为新时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从高校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来认识;(二)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来认识;(三)从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来认识。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