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本文是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钱钟书的翻译理论与西语雅译》一书的序言。旷世奇才钱钟书不仅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 ,而且也是誉满译界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本文对其译论、译绩、译技及西语雅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3.
林过 《领导广角》2002,(12):16-16
看过钱钟书的《围城》之后,我们从书中主人公方鸿渐那里,知道除了真文凭之外,还有一种叫“假文凭”的存在。如今“假文凭”愈发猖獗,乃至于泛滥成灾,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相似文献   
44.
孙辰 《殷都学刊》2023,(4):87-92
自2010年钱锺书第一次被评为“文学世界主义者”以来,国内关于钱锺书“世界性”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本文拟聚焦于钱锺书的“世界主义”文学观,通过对《管锥篇》的重读,探究在社会主义文学造成“世界主义”断裂的特殊时期,钱锺书如何想象与重建20世纪“世界主义”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世界主义”。钱锺书在《管锥篇》中破除了“夷夏之防”“中西对立”,将国家认同建构为文化认同、将个人身份体认转化为“华心”有无。在“破”与“立”之间,以共同“文心”为基础,建立包蕴人类普遍性情感的“世界主义”文学观,并试图以著述实践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思想提供一种中西会通的文学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45.
钱钟书在以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谈起。一、“某一部分社会”,到处是“围城”自称与罗素有交情的诸慎明转述这位英国大哲学家的话说,结婚就像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飞进去,里面的鸟想飞出来。苏文纨说法国人不这么讲,他们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理解仅限于此,那就显得过于狭窄。方鸿渐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也就是说,“人生万事”都是金漆的鸟笼、被围的城堡。显然,将其象征意义大大扩展了,推广…  相似文献   
46.
诗与史--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诗、史关系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洲良 《学术交流》2001,(5):114-117
钱钟书提出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三种方式可概括为写实、寄意、怀古.这表明钱钟书在肯定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同时更注重诗歌艺术想像与审美创造的能动作用.这一观点可视为诗歌反映历史有别于史书记载历史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的确立在当时乃至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同时,诗、史关系的研讨还标志着钱钟书的学术思路已由艺术赏析向文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47.
周晶 《现代妇女》2014,(3):133-133
《围城》是钱钟书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的写作中多多少少的体现了他现实生活中一些原型清晰的轮廓,也印证着文学创作始终要坚持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反映着现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了对于钱钟书创作《围城》之前即其35岁前后的人生经历的介绍与分析,联系他的《围城》文本信息来探讨《围城》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48.
胡乔木 《中华魂》2012,(12):47-48
今年6月1日是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胡乔木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他一生酷爱写诗,自称爱新诗甚于旧诗。但他的旧诗却颇为传神,常请教郭沫若、赵朴初,以至得到毛泽东修改,后来则与钱钟书切磋。在此,本刊特选胡乔木同志的两首诗以飨读者。第一首为1982年7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有思》,这首诗实际上是他七十岁时的人生总结,也是他的平生自序。  相似文献   
49.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微笑呈现。或喜悦,或满足;或肤浅,或内蕴;或微哂,或轻嗔……不一而足。透过那些微妙的情态变化,透视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或精神世界的异同,乃至人生品位的高低。钱钟书,腹笥丰盈,学贯中西,被誉为当代第一“名士”。即使你没有见过他本人,仅仅通过“阅读”他晚年的照片,你也会被他那别具特征的微笑所感染。微丰的脸上,戴着一副大眼镜,始终微笑着。  相似文献   
50.
钱钟书美学观之一是"诗可以怨",并把它看作是"历代文学主流",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功的、重要的作品极少是"歌功颂德"的。因此,古人把"诗可以怨"作为检验作品优劣的标准。钱钟书的"诗怨"说中还集中揭示了"怨"诗中的人性心理和社会心理内涵。钱钟书先生对喜剧没有专门论述,但却重点论述了决定喜剧价值的"笑理",钱钟书先生认为:"不亵不笑""、亦尚中笑理"是"核心明确而边围含混"的朦胧区域,它是审美快乐的最佳境界。"尚中笑理"的笑的艺术作品不管经过多长时间的推排,都不会丧失笑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