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以王昌龄绝句为代表的宫怨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也比较复杂。它勾勒出了不同宫女悲惨一生的命运曲线,表现了宫女们无告、无奈、无尽的哀怨,并借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身世之憾,同时对君王放纵男性权力,又不履行男性责任与义务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也蕴涵着人类在漫长等待中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82.
王洪亮 《中州学刊》2006,(5):218-220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堪称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他那开明的管理思想,独具一格的办学模式,创造性的治学方略和宽泛的学术氛围,使他一度辉煌。它不仅为当时快速变革的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在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学术研究等方面为我们今天的高校管理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83.
霍童山做为中国宗教圣地的历史 ,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 (第五世纪 ) ,尤其在中唐它被敕封为天下第一洞天 ,名列五岳之前。个中原因 ,不仅有单纯的宗教背景 ,还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唐以来当地佛教势力后来居上 ,明中叶著名道观鹤林宫毁于山洪 ,霍童山做为道教名山的历史逐渐被人遗忘。本文运用详实的史料 ,第一次对上述历史做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84.
江渎宫位于沙市中心闹市区江汉南路,此地旧称李公桥,又叫五桂桥,是古时候江北杨水故道泄流通江建桥通济的津梁重地。据地方史志记载,江渎宫始建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4年),主祀江神广源王。在留存至今的清代道光十八年《重修江渎宫记》中,曾言之凿凿地写道:“沙头旧有佑德琳宫,即江渎宫也。相传为三闾大夫故宅。”  相似文献   
85.
中国的决策咨询活动经历了个体智囊人物一一智囊团一一思想库三个阶段。"谋士"、"智士"、"咨议"和"参议"等个体智囊人物和博士组织、谏官系统、翰林院和幕府等智囊团等都不具备当代中国思想库的最初形态。只有战国时期具有相当规模、具有询议和一定学术功能的稷下学宫才是当代中国思想库的真正雏形,它对当代中国思想库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6.
宫志峰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三大特色:时代感、理想主义和哲理性。宫志峰的诗歌深植于生活、时代的土壤;理想主义是其主要美学取向;哲理性构成了宫志峰诗歌的超越性品格。  相似文献   
87.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章武二年冬十月,先主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本文首次认为它包括北郊蜀宫扩建、九里堤水利工程、南郊修建惠陵及原庙(昭烈庙)工程.  相似文献   
88.
苏廷页任莱庭县尉,大约在圣历元年至长安二年间;任监察御史在长安二年至长安四年间;任考功员外郎在神龙三年;任考功郎中在景龙元年;任合宫令在景龙元年至景龙二年间.  相似文献   
89.
唐代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其中,荆州诗歌尤为突出,"渚宫"这一景观入诗达40余次。"渚宫"入诗的过程,其含义从唐渚宫、楚别宫逐渐过度为荆州(江陵)的代名词,是由"地标性"建筑逐渐"地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实指向虚指的转变则是地理符号向文化符号转变的过程,也是楚荆州这一城市文化记忆被发现、被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0.
陈博 《唐都学刊》2011,27(5):76-80
"黄老"作为一个学术名称,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指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酋长黄帝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合称。而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人物,是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其结合的缘由又何在?廓清这些问题,对理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特别是道家学派的来龙去脉及演进历程,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