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49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9篇 |
民族学 | 43篇 |
人才学 | 29篇 |
丛书文集 | 604篇 |
理论方法论 | 65篇 |
综合类 | 2472篇 |
社会学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246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307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94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疾病书写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发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联结人与社会、反映政治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疾病书写的分析,既能了解作者个人的道德批判,又可窥探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梅尔维尔在其早期创作的\"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中展开了诸多与疾病相关的书写,其中对个体疾病、群体疾病和特殊疾病三类不同疾病的书写分别折射出作家对身份问题、殖民问题和种族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殖民者身份困境的焦虑、对殖民主义反向冲击的担忧,以及对传统种族优越论的保留态度。\"三部曲\"中的疾病书写既体现作家的进步性,也反映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2.
隐喻与诗歌有着同样的文学本质。诗歌借助隐喻增添华彩,加强感召,深化内涵;隐喻本身就是微缩的诗歌,是诗歌的本原。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的诗歌性与诗歌的隐喻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认知学角度看,二者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都是以精华的语言表述人类对现实世界带有艺术色彩和浪漫想象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23.
丁海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75-77
法律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往往都可以通过隐喻来再现。以美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概念为例,多方位分析探讨了法律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隐喻在法律语言中的构建新概念、解释和推理功能。在法律领域,隐喻不但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而且还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4.
彭立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47-49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李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66-67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6.
“执持”义动词研究是汉语手部动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古汉语“执持”义动词共有23个,其中多义词17个,义项较丰富,但出现频次相差悬殊。词义有链条式引申、辐射式引申、先链条式再辐射式引申、先辐射式再链条式引申四种引申路径。从义位关系看,主要受抽象化引申、源语义制约、词义泛化、隐喻转喻影响;从词间关系看,主要与同步引申、词义互补有关。“执持”义动词在语义演变研究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27.
基于具身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抽象情感词加工的具身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二语情感抽象概念存在“积极在上,消极在下”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2)不同水平组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成本存在不对称性;(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效价的抽象情感词加工成本趋异。实验结果证明了情感抽象概念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与感知运动信息的联系,情感模拟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8.
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篇中局部显性态度和宏观隐性态度的实现。在局部显性态度层面,态度表达的整体事件模型包括诱发物、内心态度和行为反应3个因素,共处一个事件模型中的这3个因素会在语篇中有不同程度的凸显,同时也出现用诱发物特征和行为反应特征来转喻内心态度的情况。其次,在态度的表述中还涉及隐喻。一是两个事件域之间的隐喻,即将已经存在事件的评价投射到当前事件中,形成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二是通过精细隐喻将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投射到被评价物之上,形成对被评价物的态度表征。在宏观层面,语篇会激活读者大脑中的认知图式,架构出语篇的宏观隐性态度。语篇架构的宏观隐性态度与词汇语法资源表示的局部显性态度可能形成一致、局部显性态度缺失、及宏观隐性态度对局部显性态度压制3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9.
吕婷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2-75
摘要(Abstract):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能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和内心世界。本文通过介绍概念隐喻认知论,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合成隐喻两大类别,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认知角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比英汉隐喻的文化异同,追求最佳的隐喻理解。 相似文献
130.
郭焕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5-58
摘要(Abstract):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即借助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语义冲突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它使隐喻意义的开放性成为可能。在隐喻解读过程中,语义冲突和受喻者的体验差异共同作用,使隐喻解读带上受喻者主体性。隐喻解读的受喻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意义、审美深度和情感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