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7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52篇 |
人才学 | 35篇 |
丛书文集 | 760篇 |
理论方法论 | 83篇 |
综合类 | 3097篇 |
社会学 | 17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392篇 |
2010年 | 363篇 |
2009年 | 377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27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从公共行政作为科学隐喻的视角看,理性设计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设计的模式。从公共行政作为艺术隐喻的视角看,渐进设计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设计的模式。从公共行政作为社会设计隐喻的视角看,社会设计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设计的模式。实际上,依赖于科学隐喻、艺术隐喻和社会设计隐喻的中国城市治理主体综合运用理性设计模式、渐进设计模式和社会设计模式对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52.
黄波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6):33-36
本文探讨了藏族当代诗人贡卜扎西诗歌写作的抒情艺术。认为它以抒情为生命,具有抒情的主观性,并艺术地化物为情,化理为情,使之成为诗人感情燃烧的、特有的、精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孙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1-124
以收集、分类、对照和剖解汉英语言中头(head)词族的共时语义范畴为着眼点,考察相关概念的推演历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阐释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确切路径,希冀验证隐喻手段在词义范畴的扩展与延伸及整个词汇系统孳乳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4.
周德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隐喻为学习者打开了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和领悟观念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可以发现人类思维的方式和规律,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本文重在探讨教师如何利用这扇窗口,通过隐喻的语言方式,从语言、文化和观念三个不同层面引导、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相似文献
55.
56.
阴霾天空下的向日葵——东北女作家的隐喻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性进行隐喻性书写是中国文学传统之一。在形形色色的对女性的隐喻中,写作者始终把女性置于男性的价值建构之中,体现出男性文化的规范与品位。东北女作家在对自我的隐喻中打破了把女性与自我隔离开来的传统的隐喻形式,返回女性本位立场,从而照亮了被遮蔽几千年的女性体验。 相似文献
57.
侯文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99
"疑问代词呼应构式"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式,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复句、紧缩句、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式,疑问代词呼应构式表达的是疑问代词所构成的前后两部分为一种广义的"条件—结果"关系.构式体现了较强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特征.从复句到紧缩句,再到半固定形式,最后发展为一个固定的习语式,说明疑问代词呼应构式... 相似文献
58.
李晓丽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13(1)
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商务合同中的名物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名物化在商务合同中的语篇功能,并分析名物化在汉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从而得出了一些新的商务合同汉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9.
余齐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81-182
由于中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许多文人骚客不能直抒胸臆,表达政治见解,所以只能采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本文通过三句名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隐喻的使用来分析三句名言所表达的政治信念和态度。 相似文献
60.
张美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01-104
分析指出,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颜色是最常见的隐喻源之一。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黑色"的隐喻映射普遍性与差异性,有利于揭示产生二者异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