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几乎还是盲点。本文主要从隐居苦读、退隐丹阳、吏隐避世三个方面探讨了许浑隐逸生活的各种情况,试图有助于人们对许浑和晚唐文人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2.
隐逸派”是“五四”落潮后,在周作人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周作人为主将的“隐逸派”文人都经历了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转变,他们在隐逸道路和隐逸人格上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隐逸味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3.
李嘉祐是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有中兴高流之称,在大历诗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由于作家的创作心态与作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本文试图对李嘉祐的创作心态进行探究,以期更好的把握其诗歌创作。文章结合李嘉祐诗歌作品的相关内容和李嘉祐的人生经历,从其人生态度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李嘉祐的创作心态主要呈现为:积极入世的济世心态、沉沦下僚的穷愁心态和自我调适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04.
随着时代地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程的加快,更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具体的文化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积极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将文化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东岳论丛》2016,(11):182-186
齐鲁园林历史悠久,文学艺术与人文思想积淀深厚,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齐鲁园林整体建筑风格特色鲜明,融合南北园林精华于一身,其建造手法与景观设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注重礼制约束和内在修为,意在营造出环境清幽、自然和谐的隐逸生活空间。齐鲁园林中蕴含的隐逸情怀不是消极避世,不是终南捷径,而是在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召下,在面对现实的暂时退守,在园林的恬静生活之中不忘坚守道义,积极提升自我修为,沉淀内省、蓄势待发,实为仕隐相得益彰。退而思政、隐而待仕是齐鲁园林中隐逸情怀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107.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2,(8):85-86,93
明代无名氏的《杨家将演义》是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该书不但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而且也有着明显的隐逸内容。它以隐士开篇,以隐退结尾,前后呼应,使全书笼罩在隐逸的氛围之下。形成这种双重主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传统隐逸思想尤其儒家隐逸观的影响,还有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8.
杨允  许志刚 《求是学刊》2014,(3):130-136
东汉官场污秽,众多守节之士向道家思想寻求人生寄托,不与当道合作,多高蹈隐逸之行。有的人志追巢父,裂冠毁冕,栖居岩穴,轻慢王公,傲视天子;有的怀道隐居民间市井,以全性遂志为人生理想,躬耕自给,泰然处之;有的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地屈从征辟,但他们居官不视事,身在魏阙,心驰岩穴,身与心陷于极度的矛盾中。这些岩穴之士,有的以坚定的隐逸之志和岩穴生活实践著称,有的则将隐逸之志见诸吟咏,抒发岩穴情怀。东汉士人寄情岩穴的人生实践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隐士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崇高的文化理想和现实政治、精神人格和世俗生活多重矛盾中主动或无奈地选择了归隐之路。其归隐原因和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心理。本文试图对隐逸心态下不同的心理做个解析,并阐明它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0.
葛洪对在历史和民间拥有广泛影响的吕尚提出了严厉批评,主要因为吕尚曾有过杀戮隐士的行为。葛洪认为,吕尚诛杀隐士的行为与一屠夫无异,并且这种没有眼光的恶举为齐国的统治埋下了祸根。葛洪不惜与人们的偶像吕尚为敌,一方面是为隐逸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张目,另外一方面也与他一向秉持的道家无为治国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