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方式,影响深远。扎根于农业文化土壤上的中华农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根深蒂固。故此,中华士人无论现实中是否归隐,他们总会把田园山林当作心中最圣洁、最美好的乐土而去追求。  相似文献   
122.
周氏兄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各以其独特的贡献和成就成为文学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重镇。周氏兄弟的为人为文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五四退潮以后,鲁迅转向左翼,而周作人走向隐逸。但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前,周氏兄弟都过着隐逸生活,而且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这段隐逸生活对他们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导向作用,并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和文体选择。纵观周氏兄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题材、审美风格和情感倾向,都与他们的隐逸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3.
元代,散曲成为了人们叙事抒怀,表意抒情的重要形式。元散曲家面对社会的重大变化,他们以饮酒,山水赏玩及文学创作来渲泄内心的苦楚与忧愤,寄托情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人生的快乐。而这种审美境界可以说是与世俗生活、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的。元散曲家在纵酒忘忧的隐逸情趣中解读着人生,并运用散曲阐释了于审美意味上对待人生际遇和社会环境的自己独特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4.
束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界对束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补亡诗》和赋的创作,以及束皙对陶渊明的影响上,而围绕束皙思想特别是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待深入.实际上,尽管束皙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从中仍可窥见其较为完善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丰富的伦理思想内涵.束皙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融汇儒道的本体论、悯农伤贫的民本论...  相似文献   
125.
孙丽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2):88-91
辛弃疾丰富而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豪迈而又复杂的个性色彩,铸就了稼轩词雄深雅健、沉著痛快、意蕴丰富的总体风格。稼轩词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稼轩词的赣文化意蕴。二是稼轩词的隐逸文化意蕴。三是稼轩词的儒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6.
狂欢与时间有本质性关系,而隐逸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时空选择的不同造就它们不同的文化特质,但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在开拓生命延伸的自由领域.虽然由于时空的限制,它们所建构的自由王国是乌托邦式的,但因为表现了生命的自由本质,它们作为生命实践都具有积极而真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1933年 4月郁达夫举家迁杭出于家庭、政治和其本人精神意趣三重原因 ,它是郁氏在遭受左右夹击的政治窘境中被迫进行的政治规避 ,同时更是其主动的文化选择———选择隐逸。这一选择具有合乎郁氏情性逻辑的必然性 ,也表现出中西隐逸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合流 ,体现着中西交融的新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8.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游仙"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仙"作为道教的一种行为方式,当其大规模出现在诗歌里,并成为诗歌意象的时候,已褪去了宗教意义上的迷狂,具有更多的文化蕴涵。这蕴涵有时表现为非现实层面的精神逃遁,有时表现为现实层面的文化追求。但不管怎样,诗歌中"游仙"意象的文化功能却是显见的:首先,它的存在为个体自我提供了一个寄托的精神场所。其次,它的存在为诗歌创作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最后,它的存在还为我们解读道教教义提供了形象材料。  相似文献   
129.
以古代文献为基本素材,探讨了先秦时期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发现了早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存在的3种私家园林形式:平民园圃、贵族私园和隐逸式自然山水郊野园。按文章的研究结论,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时间将由汉代提前到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130.
爱尔兰和英国现代诗人叶芝渴望在仙境中与精灵为伍,忘却人世的烦忧,或者在小岛上遁世寡居,享受内心的宁静;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追求与人为伍,躬耕田园,融入自然,或者幻想一个了无纷争的桃源世界.两人作品中描绘的隐逸世界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却也表现了他们共同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折射出了人类心灵的共性,即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