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千百年来,人们对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的功勋称奇不已,同时又为他凄凉的下场感到惋惜,韩信究竟为何而死?封建王权同封疆重臣之间的矛盾的扩大,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使得韩信之死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确实准备用林彪替代彭德怀任国防部长。元帅第二倒了,元帅第三接班也是顺理成章。一个“张飞”,一个“韩信”,打天下都是功高勋著;是左膀右臂,也都同自己有过磕磕绊绊。  相似文献   
13.
韩信拜将     
孙晓春 《现代交际》2006,(12):42-42
在中国历史上,韩信可以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之一,韩信的一生几起几落。据说,韩信自幼家贫无行,不肯治生业,衣食无着,只好寄食于他人门下,因此人们都很讨厌他。韩信曾呆在南昌亭长家吃闲饭,一连  相似文献   
14.
正《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由于《史记》的闳大规模和纪传体例的约束,司马迁把"还定三秦"的史料进行简略并分类归入不同的传、纪和表当中,这是我们重建当时部分人、地、事关系的依据(见表1)。一、周勃与眉县、褒斜道曹参、樊哙、灌婴等从陈仓突入关中,向东征战。周勃却不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槐里、好畤,最。北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北攻漆。击章平、姚卬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阳。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  相似文献   
15.
爱是“人类总是向往和追求与他人及整个世界在精神上进入相融为一的一体性状态”的先天性意志,而欲是有生命的事物努力维护其肉体健康、生命延续的先天性意志;幸福是爱的意志得到满足后的心灵状况,而快乐是欲的意志得到满足时感觉体验。正如爱与欲有时会势不两立,幸福与快乐也经常处于搏杀、决斗的状态,人们一般都是:得到了幸福的人,却要牺牲掉很多快乐,一味想得到快乐的人,则要彻底葬送掉幸福。  相似文献   
16.
从心态史的视角研究,韩信散漫的外表下雄才不露,胸怀壮志,坚韧进取,这一素质与其卓越的军事天才相结合,从而使其成就大业。然而他受强烈的报恩心理牵制,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能毅然决然把握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只能受制于人。又因他功高震主,才大招忌,却不知“学道谦让”,反而恃才自负,言行不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17.
楚汉相争时,韩信攻占了齐地,刘邦可谓曙光乍现,但只要韩信不出兵救援,刘邦就只能在荥阳战场苦苦煎熬。项羽又打起了攻峄战,想要跟刘邦决斗。刘邦付之一笑,对项羽说,我宁可斗智也不会跟你硬碰硬!  相似文献   
18.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创建了丰功伟业,命运却不尽相同,这与他们性格上的"忍与不忍"密切相关,司马迁"隐忍建功"的思想对此做了最好的阐释。看似不同的人生却包含着相同的悲剧意味,昭示了封建专制下人臣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20.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