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91篇 |
社会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顿悟淅修并重论在晚明学界修正狂禅流弊的过程中兴起,得到多数阳明后学与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为阳明学浙中学派代表人物,倡导顿悟渐修并重论.在周汝登看来,因为道是不可分割而必须一次完成对其领悟的,也就是要顿悟.但人受习气熏染,而习气是经验的组合,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故需要在悟道的基础上有渐修过程.这一理论虽有向朱子学回归倾向,但未摆脱顿悟,故仍受朱子学者批评. 相似文献
2.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灵感或顿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灵感或顿悟的创造性功能。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有助于选择研究目标、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发现。直觉需要利用逻辑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只有将逻辑和直觉互补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揭示创造性的思维认识过程。灵感或顿悟的显现有赖于长久持续的实践活动,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或顿悟思维,可采用“两面神思维”方法、相似性思维方法和理想化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63-66
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手法在《都柏林人》中的具体运用,指出“精神顿悟”为全面研究乔伊斯的创作实践及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旭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6-100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夏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实验作品,充分反映了乔伊斯对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为揭示都柏林瘫痪的精神面貌,在这本小说集中,他实验并很好地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主义和他独创的手法“顿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中一些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技巧和更多的蕴意。 相似文献
7.
8.
从逻辑的角度深层次认识和把握直觉思维机制及其过程,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几个事例分析了直觉思维逻辑过程,揭示了所有的直觉思维,特别是灵感与顿悟,并非都是非逻辑的. 相似文献
9.
宁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1):59-61
王维常乐于禅,禅宗哲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方法论内化成为王维的审美追求,外化则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而其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明秀的诗境中既有宁静的画面又有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中透出幽深。受南宗禅“不立文字”的影响,王维做诗追求言外之旨以期达到对文字的超越,这使得其诗超旷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