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58篇
社会学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1.
课程概念作为教育理论核心概念的"课程",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一套通识且普遍的定义体系。因此,深入辨析和把握课程概念,成为课程理论及实践的核心议题,对于课程研究和体系建设都具有基础性价值。通过梳理涉及课程概念的诸多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外课程概念的流变是一个基于对课程所谓的预设性、先验性认知向关注课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转变的过程。而国内则从所谓"课业的进程"认知逐渐发展变迁到当下对课程的多元化认知上,尤以"教与学共同体"的界定更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恋爱送命题"作为对另一半特殊的考验方式,出题人设置障碍具有"考察、共情、增趣"三种意图。文章以"语用预设"理论为支撑,从出题者的角度分析"恋爱送命题"的设定策略:虚设冗余预设、暗布虚假预设、巧藏焦点预设、特置假定预设。并进一步探究预设策略发挥作用的原因:语境量的介入构成外在动因、主观常规关系决定内在动因、预设特征相辅发挥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3.
以伦理语用学为视角,从语用预设入手,选取新浪微博为语料收集平台,采用案例分析法呈现律师微博伦理冲突情境下语用预设的参与方式及其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在律师可能遭遇的三种典型伦理冲突中,语用预设均可能作为表达载体参与伦理主张的建构,具体表现为隐性伦理主张通过语用预设得以传达,并与显性伦理主张共同作用,完成相悖伦理主张间的调和,进而实现平衡伦理冲突的目的,为语用预设研究提供新导向,有助于推进语用学传统议题的伦理语用学探究.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阐释和演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可用来探讨语言现象的语用学基础。要解构新闻语篇的意义潜势,揭示语言的本质与目的,就必须深究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发话前假设是真的信息,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中语用预设的使用能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6.
预设受话人的评价立场,达到成功的协商、意义传达目的,这一表达方式在语篇中常常出现。在不明受话者评价立场的情况下,把本身就需要协商的一重评价意义作为预设出现,这使得后续意义的传达更为通畅。发话人可以利用此种预设达到自己的发话目的,受话人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被立场",而在交流中受话人应避免被牵着鼻子走,正确理解发话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刘锋  代燕春 《民族研究》2007,(2):104-105
所谓"日三省乎己"是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反省自我的重要性的精练表达.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来说,不断地反省学科的发展轨迹,反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同的"学科范式"的意义以及局限性都是十分重要的.陈庆德教授等人合著的《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海登·怀特的转义范式论试图扭转由语言外部寻求意义之源的传统思路,其新思路大致可作如下描述:暂且悬置文本意义的“出处”,反观文本意义自身,直接追溯文本意义的当下呈现。这就确立了以文本的多维展现作为意义溯源的可能性路径,也构成了其转义范式论的真实价值。怀特在其理论建构中主要分两步完成这一可能性路径的实现:第一步是取消传统历史主义的“事实” 基础,确立以文本作为意义溯源的合理性路径;第二步是进一步把意义的生成推进到原初的层面,从文本的展现机制中寻求意义的最初发生,这是更为本源性的一步。由是,转义在怀特那里既是一种被预设的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机制。那么,作为预设状态的转义是如何引领文本意义的生成的?作为被预设的思维形式究竟在哪里发生了这一预构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怀特的转义范式论做出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并回答“文本意义的原初生成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逻辑对预设现象的分析经历了从"真假性"到"恰当性"再到"动态性"的发展过程.预设一般被看做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或无争议信息(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如果从动态的视角来看,预设也可以传递新信息(new information).预设的构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有关预设的研究应注意运用动态的方式来考察,即需要区别是着眼于说话人、听话人还是交际双方的过程视角.采用动态的预设观还可以发现语用预设具有一系列新特征: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