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后现代文化分析的角度,对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未曾引人注意的疯子叙事进行分析,认为该叙事通过对疯女人癫狂的描写,使癫狂世界与正常世界形成互文效果,从而揭示“疯子”既是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华裔美国女性的工具,又是华裔美国妇女追求话语权、颠覆压迫的手段。此外,“疯子”还是作者建构华裔美国女性文化身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的书写策略。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幽居阁楼上的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一方面她是表层文本主入公艾德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肖班通过表面上遵循男权社会对女性天使的期待标准,丑化、诋诽赖思小姐,实质上却在深层文本中传达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的信息,从而在父权制的虎视眈眈下,实现与读者的交流,获得了一定的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开始,也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2种相互对立的文化风格共存共融的时期。《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察事观物的视角以及自我颠覆的叙述模式同时体现了他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征。霍尔顿这种矛盾而多重的意识状态正是美国50年代初矛盾而多重的社会文化风格的现代隐喻。  相似文献   
14.
家庭在中国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五四作家从自己的家庭体验出发,立足文化更新的背景反思家庭问题。他们通过演绎家庭故事,不仅重新审视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动向,同时也无情地解剖自己,并试图以现代的价值准则去思考更为广泛深刻的家庭问题。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家庭革命,为五四小说的家庭叙写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反叛传统时所面对的道德与情感困境,导致了颠覆的艰难与重建的尴尬。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疯女人”曹七巧的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背后体现的是作家鲜明而又深刻的男权颠覆意识。作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男权社会的缩影“姜公馆”浓重而又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探究了造成曹七巧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对男权文化予以嘲讽和鞭挞。  相似文献   
16.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莎士比亚批评流派。它凸显莎士比亚研究的文化政治意蕴,从种族、阶级、性别、性以及莎士比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的视角对莎士比亚文本进行政治学的解读。它不仅与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文本对话,还跨越历史的空间与当下文化展开对话,这种历史的纬度使其显示出马克思辩证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19.
董玲 《北方论丛》2012,(2):145-148
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批判消费主义是当前消费伦理学的前沿性课题,追问消费主义的伦理基础是文化批判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消费革命以来,西方消费伦理思想大致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消费的去道德化;二是消费的伦理价值重构。两次变革一方面以过度消费取代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消费;另一方面,还以奢侈消费为善的道德判断颠覆了节俭消费的美德传统。解读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与消费伦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当前消费生活颠倒性的实质内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爱丽斯·沃克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也被认为是挑战禁忌的勇士。无论是在她的作品中,还是在她提出的妇女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她总是力图颠覆一切压迫美国黑人妇女的不合理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她也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有“颠覆性”的女作家。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理论是通过颠覆父权制和白人中心主义,以及颠覆主流文学话语的表述系统实现的,并以此帮助美国黑人妇女摆脱双重压迫,最终以完整、独立的身份屹立于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