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运用约束理论,从句法学的视角切入,对英语和汉语反身代词的照应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很有意义。但是,仅仅从结构角度进行考察,不可能充分描写和说明所有的反身代词的照应关系,还必须综合考虑语义、语境和语用等因素,才能从更深的层次全面地认识反身代词的照应关系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2.
《快乐青春》2020,(1):12-12
1.“简”在何处?我们把作文的最佳写法,通过科学总结后,归纳为三句话:开头——扣题提示写什么;中间——承头顺写详重点;结尾一一照应开头写所感。写法超级简单,所以叫“简”。2.“妙”在何处?作文的结尾,除了要照应开头外,还要写出自己的“所感”,也就是总结。从叙写的人物身上受到教育,总结出一个做人的道理;或从描述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得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这样写,主旨得到了深化,文章也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33.
照应是自然语言语篇的显著特点之一。可及性理论认为,照应指称语的选择取决于先行语的心智表征的可及程度。不同语言的可及性标记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语和英语用于体现不同等级可及性的照应语也有所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语的可及性标记系统,对照应指称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4.
人称照应是篇章的重要衔接手段之一,众多学者对它作过定义、分类和衔接效果的详细说明。本文旨在通过英汉语篇人称照应手段的对比,使人们深刻体会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之处,由此在翻译实践中加以比较和正确运用,使源语语篇中的人称照应在目的语中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5.
零照应(Zero Anaphora)是指在语句的连接中,本应出现的指同表达却被省略了,它是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指同手段.零照应在汉语中的广泛使用是与汉语的"意境性"和"暗示力"强的特点分不开的.它的使用频率与语体性质、指称对象的性质、指称对象在句子中所承担的语法作用以及指称的连续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于汉语,英语的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考虑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对一些指同表达做出相应的增加与删除.  相似文献   
36.
根据错误分析理论和韩礼德语篇衔接的理论,分析照应衔接手段使用错误的原因,旨在加强教师和学生使用衔接手段的意识,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7.
《华夏少年》2007,(5):66-68
“生病”的原文 我和我的朋友们 我和我的兄妹们性格迥异。我很内向,一切都愿意包在心里,包括语言。我的兄妹们很外向,最忌讳说话的是吃饭时间,他们的嘴皮子一分钟也闲不了。熟人见了大多惊讶不止:“你们性格差异这么大,怎么成了兄妹?”  相似文献   
38.
在Levinson对指示词语不同用法的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指示和照应的用法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指示和照应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分处两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不同的指示语按照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在指示语的释义过程中,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互补关系的.语用照应的制约性是通过语用关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9.
写作是生活中的人们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考查学生综合性能力的思维性活动.对于高考考生来说.作文写得好,还直接有利于考生录取理想的大学。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对作文的撰写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学生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了解一些写作的方法.现从日本小说家的散文《花未眠》中归纳出五个方面,希望在高考写作方面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0.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 ,更具有篇章上的语义照应功能与标示主述位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