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26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对王弼的《周易略例》及“述易之大衍”等易学研究成果分析,立论以为王弼之《周易》研究的旨趣、方法,尤其是他所完成的在“在人的自觉”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沟通、对话等是构成晋朝间山水诗勃兴的哲学基础,或云为晋宋间山水诗的勃兴提供了审美的旨趣与方法。由此展开了对《文心雕龙》之命题“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2.
考察傅玄的模拟作品,能提请人们注意魏晋文学的血缘,管窥魏晋之际的文学变迁。入晋前,傅玄的拟赋旨在张扬儒家人生观和儒家文风,以对抗玄学人生观和玄学文风。拟骚和拟乐府之作则化俗为雅,重在以裨风教。傅玄通过自己的模拟,牵引着文学朝一条有别于建安、正始文学的路上走去,魏晋文学的变迁由此而始。入晋后,他则凭借文坛前辈的地位,通过制定礼乐和组织同题共作等活动,排摒玄风,推行儒家文风,从而实现了魏晋文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3.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相似文献   
104.
105.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生活的主要时代可分为东汉晚期和建安时期,前者仍为统一王朝,后者则是分裂割据,从前后两期代表人物关注的重心问题的变化可看出这种差异,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后期比前期深入了许多.这是应对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分期的理由.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思想倾向的不同,是魏晋礼法和玄学的政治、学术思想形成的源头之一,此为应对代表人物分类的原因.从东汉晚期开始探讨的儒法关系等问题,对它们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曹魏早、中期,为了更完整地把握汉魏时期思想嬗演的轨迹,应将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时间段进行延伸.  相似文献   
106.
咏叹评论秦穆公以三良为殉事件的系列诗文,是自魏晋一直到明清,诗人与学者都非常关注的课题。就魏晋诗人而言,他们彻底地改造和变革了先秦两汉经史著作里盛行的对杀人为殉的秦穆公进行严厉批判谴责的主题,王粲、阮踽、曹植以及陶渊明,都把斥责君上转换为歌颂君恩,把怜惜三良的被迫自杀从死转换为歌颂其感恩图报、以死尽忠。这是一个时代的共同倾向,在当时君臣大义趋向混乱的时代,显示出这些思想敏感的文化精英努力反拨乱世潮流的苦心孤诣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7.
魏晋六朝,志人小说风行一时。涌现出的作品,如邯郸淳的《笑林》、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葛洪的《西京杂记》、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皆属此类。由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无疑堪称个中翘楚。该书拔新领异,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越了同类题材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8.
魏晋时期,人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视角开始从近距离平视慢慢向远距离俯视转变,这对当时诗歌的美学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丰富了诗歌的哲理内涵,这些转变,给诗坛带来了新奇的自然美和无限的哲理美。力图对这一现象作一简单描述,追其前源述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0.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