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2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30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5篇
人口学   123篇
丛书文集   499篇
理论方法论   407篇
综合类   2724篇
社会学   690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51.
Universit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nabling communities to develop more sustainable ways of living and working howeve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may only emerge with facilitation, community learning and continual efforts to build their capacities. Elements of programm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capacity building on the other, are needed. The latter entails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universities may either lead such approaches, or be key partners in an endeavour to empower communitie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lly, are on the agenda for universities who take seriously regional engagement, very little is published that illustrates or describes the various forms of activities that take place. Furth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studies that have evaluated the work performed by universities in building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need, and entail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sampl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Portugal and Brazil.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capacity build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eing undertaken, suggests the forms that this might take and evaluates some of the benefits for local commun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reinforcing that universities have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at role has to prioritise the sustainability agenda.  相似文献   
152.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以下对策: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构建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以及推进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3.
何雄浪  张慧颖  毕佳丽 《民族学刊》2013,4(6):1-8,89-90
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科学判断。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部民族地区没有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相对比较特别的地缘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4.
关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远小于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的美国,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经有关专家组研究,中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又经预测,按现行中国人口政策,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中国人口控制喜忧参半,仍十分严峻,且任重而道远。因此,讨论了中国人口控制的成就和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5.
利用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论,对海南省和各县(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133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11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227hm2;12个县(市)存在生态赤字。海南省及其大多数县市的资源利用效益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在较大的生态压力下运行。同时,计算与分析了海南省和各县(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其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6.
《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武人形象。这些形象虽各有一番情貌,却都是以厚重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为底蕴。通过考察两书武人群像所体现的道德和才能标准,昭示鲜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57.
加快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培训中心的办学理念,介绍了软硬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案,阐述了以现代大工程为背景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工程意识、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疫情防控的主体地位、奠定认同基础、提供集体依托等。疫情之下挑战重重,要明晰疫情应对中的制度优势,坚持从党的统一领导、全民参与、舆论引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中的“巍峨长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疫”。  相似文献   
159.
随着我国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学生党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规范化、科学化地做好海外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已是当前和今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规范海外学生党组织建设,以"网络党建"为平台,开拓海外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从而增强海外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0.
坚持民主执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执政对党获得广泛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 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民主执政必须努力发展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与 实现党内民主。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