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3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篇 |
民族学 | 37篇 |
人口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222篇 |
理论方法论 | 57篇 |
综合类 | 1074篇 |
社会学 | 190篇 |
统计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高校师资管理中的矛盾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师资的引进、使用、考核和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何处理诸如比较优秀的关键性人才与基本群体、教学与科研、稳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等关系问题,这些矛盾的妥善解决,会较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2.
黄志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21-25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53.
线下项目作为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或者说会计信息质量的体现,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线下项目对银行贷款定价产生负面影响,线下项目越大,贷款利率越高。金融环境能够加强线下项目对银行贷款定价产生的负面影响,处于越好金融环境的公司,其线下项目对银行定价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4.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化,社会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变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种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总体关联,它侧重于各种社会生态环境及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主体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要重视政府主导性的充分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植和学校角色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55.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美国当代作家杰拉姆·大卫·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指出塞林格是一位具有生态哲学思想的作家,他在小说中通过探索一个十几岁少年向往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及战后社会与精神生态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6.
网络生态伦理哲学基础与高校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心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97-99
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法制意识的降低.而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冲击着人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使人们更加关注网络生态伦理问题.在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以"道德审美"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以建构和谐的大学生网络生态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57.
李安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146-153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58.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其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贡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36-41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59.
于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131-138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60.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81-83
互联网上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是海量信息 ,另一方面却是垃圾信息 ,有用信息难以查找 ,文章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网络生态环境的危害 ,并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