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5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192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清明与文明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淳风化俗的特殊印记,是一种通过怀念反省的精神遗存来提升人性善良与美德境界的追思节El。近年来,社会上将清明作为民俗遗产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往往是继承了“遗产”却遗弃了“文化”,对清明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关注不够。与其清明“申遗”,不如给清明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恪守文明的底线,借助清明文化的内涵,升华我们文明标准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2.
以"关爱女孩行动"43个试点县区的公共治理工具的实践和治理成效为基础,应用公共治理理论和政策工具选择理论,总结和建立了县区级性别失衡治理工具的选择模型;在对治理工具分类的基础上,发现了治理工具类型、外在治理环境和执行有效性间的一般规律;目前,在中国居高不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其中对不同地区的特征,应采取相关治理工作,使其顺利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女儿户能够"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43.
我国妇女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资料,对我国城市、农村妇女围产期保健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妇女的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围产期保健利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妇女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亲生子女数等;五期教育等宣传品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4.
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分类混乱、资金匮乏、管理体系不明、人员缺乏、风险巨大等发展困境,迫切需要法律规制和引导。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上述问题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作出了相应规范,但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称谓、分类、监管和法律责任方面仍略显不足。可以考虑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分类标准、准入、管理等作系统规定,并完善相应配套法规。  相似文献   
145.
从我国建立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间的安排也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变化。如建立统一而确定的考试时间、建立春季高考制度、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到6月等。这些改革的出发点都是本着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使考生能够正常发挥出自身的水平而不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查阅大量史料,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高考时间的变化,并对高考时间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6.
新医改要求做好农村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通过对镇江、常熟、襄汾、重庆等地试点工作的分析,指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户籍制度改革和管理机构效率等有很大关系,各地应该积极探索合适的城乡统筹医保模式,精简机构,明确权责,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确保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运作,从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7.
《灾难与人文关怀》一书以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展现了对汶川地震的人类学考察和民族志书写,在关于汶川地震的出版物中,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8.
介绍了香港家庭健康服务的工作范围、作用及健康人员的培训,以对内地计划生育工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9.
《只争朝夕》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对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从后象征文化的失效、互象征文化的误导和前象征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只争朝夕》体现了小说家贝娄对代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0.
Recogni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critical social analysis for geront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 just as a range of new problems, ranging from globalization to the anti-aging movement, are posing fresh questions about ideology, legitimation and inequality for the study of aging. Such problems and questions represent the negative moment of critique in the theory–practice dialectic. As is generally true of critical theory, in critical gerontology it is rare to find research that reflects a positive movement toward emancipatory change. Yet gerontology is one of the fields that offers special opportunities for critiquing the status quo of aging and elders in society, envision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aging and developing practices that produce positive chang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ovement of our own thinking and work, away from a primary focus on analysis and critique and toward an embrace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generating and sustaining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care settings. We argue that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theory can be used to reframe the concept of care, and we describe briefly how the methodology of action research can be applied in efforts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elders in long-term care. In our work, we are learning how a constructive theory–practice dialectic can be initiated when critical principles are applied to a practical and urgent domain — the domain of interpersonal care with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 for el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