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is widely recognised by modern theories. This information, coupled with the advancement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has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markets and societies work.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advanced forms of media have made information more accessible to citizens than ever before. Therefore, the ideal of the “fully informed decision maker” should be a reality. Unfortunately, this is far from the case. As Einstein put it, “information is not knowledge” and although citizens are bombarded by information on a constant basis, this bombard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knowledge. Several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of “official” 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we do not enter into this debate, but we analyse the role of statistics in building a knowledge society and improving the democratic control of policy maker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ormation, expecta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as well as the nexu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s.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societal progress and the role of “key indicators” in this respect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both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what citizens know on societal progress are discussed and the OECD project on the measurement of societal progress is presented.
Enrico GiovanniniEmail:
  相似文献   
72.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研究相当有限,目前研究注重中国地方选举的产生、发展及意义,它们将视角限于选举阻碍了对地方民主协商方面的进一步探寻.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民情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情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居民论坛、乡村论坛和民主听(议)证会.中国的协商制度综合了物质和规范两方面考虑,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主的一种混合产物,也常带有感情宣泄的特点.通过讨论民主商谈会、公民评议会、居民或村民代表会几种主要的协商制度形式、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它们对协商的影响,考察了协商制度相关问题及地方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  相似文献   
7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仍然十分容易以一种群体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支配与控制群体行为的群体心态是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由于小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态具有浓烈的乌合之众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摈弃小农意识.  相似文献   
74.
"两监督一赔偿"是富有创造性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改革。这一改革将有助于推动村级民主监督和农村民主的进程,但目前正在试行的这项民主监督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能,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5.
The topic of global social work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one i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s the March 2004 edition acknowledges in an editorial statement. This statement was prompted by a pungent critique from Stephen Webb, in an earlier edition of the journal. Webb (2003), p. 191) dismissed the topic as being of marginal interest: ‘?… social work has at best a minimal role to play with any global social order, should such an order exist’, adding that ‘a global or transnational social work is little more than a vanity’. Lest the reader should still harbour doubts, Webb (2003), p. 196) added with powerful political import: ‘these writers on globalisation and social work posit what is tantamount to ethical welfare imperialism’. Strong words! We beg to differ and offer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sation and social work that connects it to the vital democratic force of civil society.  相似文献   
76.
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丽兰 《河北学刊》2004,24(5):161-166
中国人对于议会政治的认识深深影响着民国政制的演化。“议会救国论”、“议会万能论”是清末思想界的主流 ,章太炎、孙中山等则已对议会政治有所批评。民国初年移植议会政治体制引发种种弊端 ,使中国知识界议会观发生逆转 ,“议会破产论”论、“议会过时论”兴盛一时 ,不少人一方面关注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新趋势 ,一方面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可以古为今用之处 ,提出改造代议制的各色方案。南京政府抛弃议会政治的外壳、试行党治失败的同时 ,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浪潮也已暴露出问题 ,人们开始进入对于改造代议制的反思期 ,“重回代议制”成为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宪政运动的主题。中国知识界的议会观的演变遵循着制度决定论与实用主义逻辑 ,社会进化论与理性主义崇拜则是其哲学基础。民主观念的激进化 ,是中国移植西式民主制度失败的思想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7.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这部宪法的精神来源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新民主主义系列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为新中国的政治体制规划了宏伟蓝图。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政治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前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探讨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和对1954年宪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革命和民主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最重要主题之一。达尔认为,个人选择标准、能力标准和经济标准是判断民主权威的三个重要标准。他得出结论认为,在一个良善的社会当中,民主权威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且,直接民主、复决制民主、代议制民主、委员会制民主等民主形式各有优劣,人们应该根据现实政治状况选择适合自己模式的民主。  相似文献   
79.
针对全球化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艾伦.伍德采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沿着政治经济学的进程分析了"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反抗方向;哈特和奈格里则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下重新定义了"帝国"并构想"全球公民权"以推进全球民主事业。比较而言,伍德的方法和结论对于我们剖析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特质和民主事业的前景更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0.
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进而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新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广东工业大学试行党代表任期制的实践告诉我们:选好代表是前提,发挥作用是根本,建立制度是关键,促进发展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