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传统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认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本文从翻译的改写观出发,将勒菲弗尔和德里达的改写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勒菲弗尔和德里达分别从文化转换和解构主义视角提出了翻译的改写观,二者的观点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勒菲弗尔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认为翻译即改写,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支配;而德里达认为翻译即"异延",任何文本没有确定性和单义性,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播撒、增补、嫁接和改写。  相似文献   
42.
老子思想隐含丰富的教育内容。老子教育内容以自然本真为主旨,是人类教育及生命永续的希望。但在民族历史隐性抉择的过程中,有为与贪婪的本性注定人类抛弃老子自然本真教育的选择,构造现实教育的制度化、工具化、奴性化、虚伪化、模拟化及人类中心化等有为教育体系,不断强化人与自然的对抗,并导致人类越来越深刻的灾难。如今,为化解人类现实教育与自然本真教育相对决的不利局面,须有效确立以老子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自然本真的基本方向,构建自然性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自然本真的质性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教育、行为教育、宇宙教育和生态教育等,开启本真教育的时代之门,保障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一致及同生共荣的长久目标。  相似文献   
43.
This article is an “autoethnographic sketch” that “draws out” substantiv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sketchy” character of concepts such as identity, theory, self, and society. Using vignettes from my experiences as an art student,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 I render a brief sketch of how autoethnography and other representations of self can be conveyed in a layered process. The materials in each vignette may not seem to be consistent with or related to the other layers, but as each layer is superimposed on the others, an image or impression emerges from the whole. By presenting these materials in this way, the format or metaphor of sketching offers autoethnographers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analysis and evocation, while leaving open other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Artificial closure is not imposed on the final product. I also briefly sketch how self and society exist sous rature and in différance to each other, thus making autoethnographic sketching a useful tool for symbolic interactionists and other observers of society.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对勘辨析德里达的海德格尔批评文本与海德格尔本人的相关文本,指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性原则的批评以及对原初差异性思想的贯彻;但实际上,这种貌似彻底的解构恰恰运作在“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学思路上,并因而错失了海德格尔“之间”思想的充满权变智慧的临界性,从而为一种源于犹太传统的弥赛亚虚无主义开启了后现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5.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7,27(4):146-153
德里达一直致力于对人道主义、人性、伦理这些论域的解构,这使人们容易认为,解构与伦理学相对立。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评,亦使人们相信,德里达也把伦理学列入解构的重点。但德里达后期却明显地转向伦理学,此时他所提出的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他者的伦理问题。而德里达后期关于他者、礼物、宽恕、死亡、绝境、没有宗教的宗教性等思想,都印有列维纳斯影响的痕迹。解构的伦理性已经是理解解构主义重要的维度,正是在解构伦理学中,解构给予了一种伦理性。这也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判。德里达正是清理了列维纳斯关于他者的同一性思想,而发展出他的解构思想。尽管那时的德里达怀疑希伯来进向的可能性,后来却从列维纳斯给予的希伯来的某种思想资源中获益匪浅。从德里达早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批判中,可以看出德里达解构思想最初运作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6.
索金梅 《河北学刊》2002,22(6):45-48
本文通过解读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的《何谓诗》一文 ,阐述了德里达的诗学 ,并指出了德里达的诗学同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些相似之处。德里达不落西方传统诗学的窠臼 ,用两个词回答了何谓诗这个问题。这两个词就是“记忆”和“心灵”。  相似文献   
47.
This paper critically analyses discourses of educational inclusion in England through the lens of Derridean deconstruction. Linking Derrida’s thesis on writing and speech to presence and absence,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inclusion acts as a suppléance to previous policies of integra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for many teachers, inclusion is grounded upon the forced absence of children rather than upon any notions of equality or justice.  相似文献   
48.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和无限可能性,从而解放了长期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播学研究的内核,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它的无中心、差异化的多维思路可以启发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还原“意义”的自由,重视“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并且建构多元差异和谐共存的传播情境。  相似文献   
49.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 this essay explains how terrorism may be said to equate to a “fantasia”, and how this fantasia has operat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It also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popular fantasia promoted by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oday, beginning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nemies of James Bond. In popular culture, terrorism is a spectre (along the lines of Ian Fleming’s SPECTRE) bent on the destruction of society, and yet it is also a sign of disorder at the heart of the very society which it attacks. Jacques Derrida’s comments on 9/11, using the metaphor of an auto-immune disorder, are pertinent. Film and television fantasias of terrorism offer critiques of the modern world order, but they offer the wrong critique.  相似文献   
50.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文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德里达把文本看作语言游戏的迷宫,认为文本之外无它物,文本中的一切都不需要来自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支援,我们也不再渴望文本能够为我们再现某种世界的真理,而应积极投入到能指的海洋之中。相反,福柯则认为看似封闭、清白、静止的文本其实是各种权力话语的织体,它总是产生并服务于某一特定集团的利益关切。任何自明和常识的知识/文本都有隐藏权力的特性,而这些权力恰恰是生产控制的工具。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恰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待文本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