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1 毫秒
71.
德里达因为解构而闻名于世,也因为解构而常常遭到误解。解构不同于批判,也并非是对在西方传统中教养形成的价值和思维方式进行极端而粗暴的摧毁(destruction)。相反,解构应被视作一种狡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在哲学思想所赖以建立的地面之上无限度地滑动。并非作为某种非理性主义者,也并非简单的“理性的批判”,德里达力图扰乱理性的活动,使之名誉扫地,使之浸入“书写”之中,也就是说浸入虚构、滑稽模仿之中。解构首先是一种复杂化、进行普遍追问的实践。通过返回到文本、表达式、语言行动,解构所追求的是一种实用类型的认识。这样,解构丰富了我们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72.
吴娱玉 《阅江学刊》2014,(1):105-110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以瓦解的思路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滥觞,其“内在批判”的否定策略和“星丛”理论与德里达釜底抽薪的“自毁原则”、“延异”理论殊途同归,然而,阿多诺浓厚的现代主义情怀使两者的否定观有本质区别,阿多诺否定之后依然“有”而德里达解构之后走向“无”;对于未来理想的建构,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反题,“星丛”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而德里达的建构则是深度批判、无限开放、走向未来的弥赛亚式的希望。  相似文献   
73.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为纪念一代伟人的辞世,清华大学举办了"德里达与中国:解构批评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文章简要叙述了大会主要发言者王宁、J.H.米勒、龚鹏程等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由德里达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纪念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力求准确地把握和透彻地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精髓,从而能够对其从精神实质层面上做出负责的、智性的回应,无论这种回应是褒奖还是批评,是弘扬还是超越。  相似文献   
74.
德里达的解构思路最大的特点是追索思考对象在语言中的原初状态 ,找出其异质与悖论因素 ,让其自身的悖论运动在自我建构中自我解构 ,以求在动态中了解事物。他的宽恕问题研究也是以这种风格进行的 ,但研究的方式已超出纯语言文字的范围 ,向解构的“伦理牵挂”、政治神学关怀“加重分量”。  相似文献   
75.
The political philosopher Hannah Arendt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problem of a Jewish homeland and the politics of Zionism in the years 1941–1948. She advocated a Binational solution to Palestine – a single political commonwealth with two national identities, Jewish and Arab, integrated in a fed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n the crucial period leading up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of Israel, Arendt became increasingly disillusioned with the Jewish Agency and the Zionist movement for failing to organize a Jewish response to Nazism (a Jewish Army) and rejecting the Palestinian right to a homeland.  相似文献   
76.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8.
德里达是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里达是一个极端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文本唯心主义者,但也有人把他奉为思想深刻、具有卓越见识的“当代先知”。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及其动物伦理意识的重新解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思想融解构性、继承性与探索性于一体的复杂特征,揭示出德里达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理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一面,以丰富人们对德里达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79.
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以苏东剧变后的时代现实为背景,以马克思的异质性遗产为阐述主题,以祛除现实政治的苦难为宗旨,架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体现着特定的伦理意蕴。马克思“幽灵”内蕴着政治伦理的追求,是复数的亡魂。德里达从马克思“幽灵”的政治伦理精神中提炼出了正义,作为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法则,并认为“追求正义”,是我们建构理想生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0.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