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0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476篇
社会学   3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41.
Development theory dealing with the high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f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has foundered in terms of its ability to generalize.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ten are biased because they are derived from a selective and uneven reading of evidence from the two region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perceptions and misconceptions of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development, and then presents cross-regional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at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reformulation and synthesis of some of these earlier approaches. This theoretical synthesis focuses on three related themes: (1) 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2) the position of core and peripheral capital in commodity chains and export/marketing networks, which are becoming key units of analysis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3) a new framework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roles of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742.
共同富裕是我国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衡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执行绩效的重要指标。针对长三角城市的共同富裕问题,以复合系统模型为基础,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综合发展四个要素,建立长三角23个城市和各省市共同富裕协同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在2006-2020年,长三角区域整体富裕协同度在提升,各城市的富裕有序度也在提升,但共同协同度在下降,由此提出了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和共同富裕的建议:长三角城市群需合理规划和布局重点及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和资本的集聚;突破地域思维,统一规划;构建产业、企业、人才、市场等各种资源在长三角内跨省跨市的有效流动、整合、共享。  相似文献   
743.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和南路抗日游击纵队.后来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在祖国的南疆树起了一面抗日民族解放的旗帜,抗击着华南地区百分之六十的日军,“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配合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抢救了大批爱国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44.
中东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与传统间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两种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中东民族主义对伊斯兰教的冲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民族主义挑战的回应、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对中东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45.
普京时代世界形势总体对俄罗斯有利,俄经济发展迅速,国力稳步上升,外交日趋活跃和强硬.在此大背景下,俄中东政策随之调整,更具主动性和独立性.俄在中东问题上发挥积极和独特的作用,提升了俄在该地区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俄在该地区调动与美国等大国关系的外交资源.后普京时代,俄将继续其意在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与之相适应的是,俄将继续在中东奉行自主独立、与欧美保持一定距离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在与美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格局的基础上,俄将与其他大国一起共同参与中东事务,逐步形成多极合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746.
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代,中东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而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依照美国中东政策的源起、美在中东的利益、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美中东政策等历史线索和逻辑关系,本文对美国中东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体考察,构建了"分析美国中东政策的框架".其中,作者多年前提出的"考察美国中东政策的坐标"在实证研究中是可行且有效的.冷战后,中东成为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两洋战略"的"连接点"和"支撑点",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与"两洋战略"遥相呼应,构成强有力的"哑铃态势",加强了"两洋战略".此外,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三场有重大影响的战争,进一步说明中东地区对美来说不仅有着无法割舍的利益需求,而且还是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747.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大幅度调整其中东政策.出乎意料的是,调整后的政策给美国制造了许多困难和麻烦,遭到广泛的批评和抵制.美在中东逐步陷入困境.为摆脱困境,布什政府被迫再次调整政策,但又进退两难,无法找到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748.
定海“红毛馆”是康熙乾隆年间浙江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开放了半个世纪。“红毛馆”的兴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世思索玩味。  相似文献   
749.
女性意识探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女性的固有本质出发进行女性意识探讨。女性的固有本质主要包含女性性别和女性性征两个方面。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西方有关研究揭示其可借鉴之处;因考查女性意识的重要领域是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文中着重从西方的文学创作现状分析女性创作的性征,以此证明女性潜力的发挥源于女性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以及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750.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cial policy reforms in East Asia and whether the welfare states in the region became more inclusive in terms of social prote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developmental credentials. It draws on finding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UNRISD) project on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covering China,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Japan, Malaysia, the Republic of Korea, Singapore,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Thailand. It shows that East Asian econom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crisis in terms of welfare reform. While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maintain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electiv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Korea, Taiwan,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ailand implemented social policy reforms toward a more inclusive one. Despite such different responses, policy changes are explained by the pro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the instrumentality of social polic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policy changes through democratization (or the lack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