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58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244篇
理论方法论   128篇
综合类   806篇
社会学   299篇
统计学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阐述了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及制定教育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投资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网络教学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网络已经日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开始显示其重要性。同时 ,社会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成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网络教学的学习理论、特点、定位以及现阶段我国网络教学与发达国家网络教学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我国网络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 ,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 ,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包括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 ,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 ,倡导注重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作了回溯性的审视和评析 ,并给其以民初教育宗旨理论基础的准确复位 ,揭示了其与民初教育宗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民国教育宗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5.
高职的教育质量问题为人们所关注。目前 ,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 保持经济上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以色列政府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科学技术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不仅把以色列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技园区, 而且在一些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及措施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九五”期间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描述了学校的科研状况,在分析其不足的同时,认为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积极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注重“产学研”结合、巩固和建设几个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等对策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教育技术系统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教育同样适用,在幼儿教育中使用系统方法,整合信息技术,让幼儿从小接受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训练。现以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方法的幼教实践活动作为案例,提取其中的主要步骤进行分析,抛出幼儿教育推广系统方法之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立宪派对不同立宪政体的选择入手,通过张謇对国会、责任内阁、谘议局等立宪机构的认识和理解,阐释其立宪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对隐含其中的制度决定论的思维方式以及转向民主共和的内在思想根源予以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20.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scientists, managers, lawyers, public policymakers, and the public must decide how to value what is provided by, and is a consequ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Western” scientists have clear definitions for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ecosystems provide, we contend that these categories do not encompass the full totality of the values provided by natural resources. Partly the confusion results from a limited view of natural resources derived from the need to moneti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Western” way of separating natural resources from cultural resources or values, and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false dichotomy of assuming that ecosystems are natural, and anything constructed by man is not natural.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previous assumptions, and suggest that because cultural resources often derive from, and indeed require, intact and unspoiled natural ecosystems or settings, that these values are rightly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distinction is not trivial because of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cleaning up chem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contaminated sites, on restoration of damaged ecosystems, on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s, and on long‐term stewardship goals. All of these processes depend upon defining natural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Several laws, regulations, and protocols depend upon natural resource trustees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on trust lands, which could lead to the circular definition that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ose resources that the trustees feel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Where subsistence or tribal peoples are involved,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those ecocultural attributes that are dependent upon, and have incorporated, natural resources. For example, a traditional hunting and fishing ground is less valued by subsistence peoples if it is despoiled by contamination or phys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 Indian sacred ground is tarnished i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is degraded; a traditional homeland is less valued if the land itself is contaminated. Our argument is that intact natural resource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man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is aspect requires and demands adequate consideration (and may therefore require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