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1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91.

Social movement scholarship has focused increasingly upon the roles played by symbolic resources and movement discours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ocio-political approache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n excessive focus on movement structure to the exclusion of larger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still struggle to address adequately the process of transmutation from idea to form, from symbolic shift to material change.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ways that space constitutes a mediating dimension of the transformativ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 symbolic potential of movement discourses may be manifested. The alternative spatialities and new geographies generated, deployed and legitimized by this movement have provided critical location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to enact the creative work of mobilization. It is argued that incorporating the work of critical geographers into existing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apprehension of these transformative processes as well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particularly spatialized phenomena related to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nationalism and geopolitics.  相似文献   
192.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both global and national power differenc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local imagina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mong youths in two Cameroonian cities—Bamenda and Yaoundé. While Yaoundé is the national capital, Bamenda is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Anglophone north-west, an area generally opposed to the ruling regime and claiming historical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marginalisation. Physical mobility has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mobility and viewed rather positively. In both areas mor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re emerging. This is reflected in differences in envisioned destinations as well as in terminologies and concepts. Thus, in Yaoundé ‘the dangers of illegal migration’ have become the topic of the day—a theme publicis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n collaboration with local NGOs. Conversely, youths in Bamenda consciously compare their conceptualisation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ife abroad on the basis of imparted experiences of migrant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hese discourses influence not only youths' percep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migrancy but also their assessment of their future in Camero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s thus viewed in a broad discursive spectrum from virtue to vice, and perceptions are shaped by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93.
邵治国 《唐都学刊》2005,21(2):14-20
明堂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礼仪建筑。武则天朝的明堂,有其特别之处:武则天修建的明堂担负着禅代的特殊历史使命,它建成后就成为武则天的政治活动中心和心理支撑点;围绕明堂展开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是当时历史的缩影,也从某种角度折射出武则天的种种心态,明堂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又微妙的影响,很值得分析和回味。前人对于明堂的研究多是从礼仪和考古的角度对建筑本身进行考察,[1]而很少从政治角度和社会背景上分析,武则天朝的明堂所涵盖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单纯的建筑含义。  相似文献   
194.
通过准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标,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优势的课堂理论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相互协同、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五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直接受益学生达2万多人。  相似文献   
195.
全球秩序的演变是基于恪守传统体系和新事物、新现象、新力量不断涌现这样两条轨道不断发展的。美国学者林恩.米勒的著作《全球秩序:国际政治的价值观和权力》写于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之初,它是一部集总结传统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对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的一些重要因素的预测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本文就其中一些比较独到的观点进行评介,例如,对于核武器的看法、对于多极还是单极格局的理性判断以及对"人权外交"和"环境外交"等趋势的判断等。  相似文献   
196.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双语教育最早源自美国。从独立到现在,双语教育一直被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双语教育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政治、社会与文化价值观以及双语儿童的教育成效等三个方面,本文试从以上三方面对美国的双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7.
论绿色政治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的恶化及人们对环境危机的认识,是绿色政治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政治的前进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欧美国家卓有成效的绿色政治运作方式,即绿党政治运动在中国受到了阻碍。但是,绿党政治不是绿色政治,前者着重的是政党的运做,而后者着重的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就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以及国情而言,绿色政治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承认绿色政治不是一种革命政治,而是一种“恢复政治”。只有如此,绿色政治才有可能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8.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孕育了新加坡社会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虽然自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但无论是新加坡延续至今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还是20世纪末新加坡倡导的“亚洲式民主”的理想,我们都可以从中窥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在对新加坡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正在发生向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9.
本文论述了明代初期对藏族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政策。笔者认为,该政策是以战略利益为前提,以“分而治之”为目的,同时加之军事之威慑,政治之笼络,经济之牵制。传统与现实紧密结合,多种手段交错使用,故尔成就卓然  相似文献   
200.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战略关系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和一些非军事领域,两国的战略性合作不断扩大和加强,同时,在台湾问题、人权和国家导弹防御等领域的战略性分歧也逐渐凸现出来,不断发生的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两国总体关系大局。显而易见,中美战略关系需要重新定位。正确理解和判断两国战略关系是必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和扩大中美合作领域,稳定和缩小战略性分歧,建立建设性战略对话机制。从战略高度判断和处理一些个案对于中美关系和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安全、政治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