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01.
艾米莉·狄更生在索居生活中反复玩味着人生、死亡和永生。本文分析了狄更生“死亡主题”诗歌的意义,并从她的经历和社会影响方面探究她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102.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可以把握纳莉·丁这一关键人物的言语策略和围绕她而展开的结构安排,从而发现作品持久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作者在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和对19世纪上半期,即英国资本主发展时期各个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104.
文章以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进行语篇分析,从而归纳狄金森诗歌的语篇特点,同时也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5.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06.
以《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这部狄金森较具争议的诗歌作品的文本为据,从意象分析入手,联系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体验,对该诗多重的思想主题作一评析。指出诗中的核心意象"枪"是诗人爱情与艺术人生的隐喻,它折射了狄金森的婚恋观及其对女性包括她本人从事文艺创作之困境的思索。对狄金森而言,爱意味着孤独,而文艺创作则是一种"殉美"体验,一种应该远离世俗物质诱惑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07.
艾米莉·狄金森从表面看冷漠、厌世,实际上她内心充满着炽热的爱.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她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外人眼中的"新英格兰修女".  相似文献   
108.
疯狂是理智的同义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和普拉斯对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疯狂演变过程和文学创作经验,揭示出女性的社会性别内涵、扭曲的女性社会角色和家庭中传统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她们的创作动力来自对女性的自我否定和对其肉体的嘲讽。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9.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小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颗倍受煎熬折磨的心灵 ,旨在表现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为了最大程度地表现这种“真实” ,福克纳在小说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面深入的探索 ,使得该小说成为手法高超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0.
曾轶峰 《理论界》2014,(9):115-1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从未从事过任何一种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身处美国19世纪下半叶教育改革和女性运动时代大潮的狄金森,拥有成为职业女性的现实可能性,可她却选择隐居写作,拒绝进入文学市场。究其原因是她生存的家庭环境和她本人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她对诗人身份的神圣定义,使她无法进入19世纪的美国文学市场,成为一位专职作家。然而"在家"写作的狄金森终究为美国诗坛制造了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