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2.
Although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s of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to Emily Dickinson, very little research exis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her admiration for Robert Brown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Browning’s nineteenth-century US reception,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profound and seminal effect this writer had on Dickinson’s vocation as a poet and he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Dickinson’s reading and response to Browning’s Men and Women (1855), it explores connections between Browning’s dramatic lyrics and Dickinson’s creation of dramatic speakers and situations. Developing earlier scholarship on Dickinson’s use of personae and the influence of drama and performance on her work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Dickinson found in Browning’s poetry distancing strategies that complicated the notion of the lyric as a form of personal address and/or biographical revelation. Rather than granting the reader access to the poet’s interiority or corporeal presence, Dickinson, like Browning, creates ‘supposed persons’ who speak in a confidential, intimate manner about particular events and incidents. Following Browning, Dickinson constructs speakers whose identities are divided, contradictory, and fragmented, and, in so doing, she further impersonalizes the personal lyric by cre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her speakers say and what her poems mean.  相似文献   
93.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是作为一个处于19世纪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诗歌创作者,狄金森的生活选择却极其有限。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解读狄金森对基督教、对“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家人的关系、对传统婚姻的看法、与女性朋友的友谊以及她那对传统诗歌创作极具颠覆性的艺术风格等,论证狄金森为了能够获得一份作为女性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所需要的自由空间而经历的痛苦的内心挣扎,以及所付出的一世寂寞与隐忍。  相似文献   
94.
从狄金森的诗歌美学观和超验主义两个视角浅析这位文坛巨匠独立、独创、独特的诗歌创造艺术及勇敢地与传统的诗歌美学决裂,以无拘无束的个性、不媚时俗的高尚品格,通过超验的内省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95.
《呼啸山庄》希克厉形象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塑造了一个被认为是恶魔的主人公希克厉。通过探讨这一人物的精神元素、性格内涵、存在意义 ,从而肯定希克厉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96.
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的主体间性角度对狄金森诗歌的主题与形式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其诗歌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超越及与现代主义的相通和契合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97.
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及其对疯癫的理解,文章对《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活死人艾米丽·格里尔森进行了对比。伯莎和艾米丽虽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但都有着悲惨的命运。她们都是在权力话语中被边缘化、被异化的他者,是失语的一方。伯莎在夫权的权力话语中被推向了疯癫;艾米丽在多重权力话语的重压下过着活死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8.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 ,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 ,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99.
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里,福克纳创造了一个令人怜悯的美国南方淑女形象。从对“玫瑰”意象的理解出发。采用格雷马斯矩阵分析爱米丽的“自我实现”及其悲剧,并借用赵毅衡的“全否定”性符号学矩阵来分析爱米丽和南方传统之间的“占有”和“抛弃”、“非占有”和“非抛弃”以及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叙事的多层否定使爱米丽的“自我实现”显得更加悲壮,值得献上一朵玫瑰花。  相似文献   
100.
狄金森的诗学思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时代和民族背景、教育、个人交往。狄金森诗学思想对传统诗学思想的扬弃与当时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她所受到的教育,加上她的独身隐居生活,决定了她诗歌题材的局限性。她的个人交往主要是通过信件来往,其中,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大师”、苏珊、希金森对她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