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政治信用作为政治信用关系的价值反映,具有自身的属性,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巨大。当前我国政治领域中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吹自擂、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政令不畅等失信现象。为此,我们要结合部分失信现象的成因,从政治信用教育、打造信用政府、政治信用制度确立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我国政治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32.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民商法领域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贯穿于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变更、撤销及解释等过程的始终。最大诚信原则最早源于海上保险,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保险也对最大诚信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4.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体系隶属于社会文化系统。虽然政治信仰文化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使其似乎远离社会经济,但政治信仰的生成和存在实质上是脱离不了经济基础的。立足于某种经济基础的政治信仰产生之后,必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政治信仰的超越品质对经济发展起着牵导与矫正的功能。文章立足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后市场经济的跃迁,把经济与信仰连结起来做一考察,充分证明政治信仰对经济具有不可置疑的牵导作用。  相似文献   
35.
作为对西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柏拉图对话录,《斐多》历经古今沧桑流变,依然不失现代经典巨著的价值,如果说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是现代刑事法治的滥觞,那么《斐多》则是整个西方哲理文化包括法治文化的先导。当代中国孜孜追求的法治迥异于传统中华法系之专制法制,更偏重于法律本身,应该制定得良好且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的正义法治,该种法治的内核即法律的灵魂则是西方文化中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36.
从游牧文化、女性民俗到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文化、女性民俗和观音信仰研究构成了笔者民俗学研究的三大人容。在研究中注重"自己讲"和"讲自己",吸纳多元的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中国的民俗学学派。  相似文献   
37.
浅析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建立市场经济和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十分必要。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过程中要做到理念人本化、舆论公开化、实践一致化、管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38.
张祝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6):83-89,94,158,159
村庙信仰是观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村庙重建、民间信仰习俗渐趋活跃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通过对浙南一个普通村落——Z村马氏天仙殿重建的考察,展示了村庙由断裂走向复苏与转型的当代历程,分析了村庙重建的内生逻辑和外部动力、变迁与转型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取向,及其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村庙变迁与村落变迁的诸多关联,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有效整合村庙信仰资源,以实现村庙信仰习俗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9.
试论我国法律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侠 《齐鲁学刊》2006,(5):144-146
实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目标之一。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制度等显性条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隐性的思想文化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法治之路可谓步履维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其中公众的法律信仰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0.
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整个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评价离不开对金规则的评价。作者简要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对金规则的研究状况,试图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作者指出金规则由来已久,在各种宗教和伦理传统中具有普遍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规则在具体情景中发生“疲软”,其原因在于金规则的倡导者不能把金规则的适用范围最大化和适用范围内的人们不能将金规则信仰化或信念化。在指出了信仰或信念的目的性、理想性、优位性之后,作者力图洗去全球伦理的乌托邦色彩,还其道德信仰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