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480篇
社会学   114篇
统计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我国普通大中小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法存在着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即基础教育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通识性和基础性,而高等教育阶段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分析认为,未来普通大中小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着眼点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体育竞技水平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2.
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功能在高压的就业态势下泛化出新的内容。然而其课内实践教学现状却差强人意。健全机制保障和创新活动模式是提升其实效性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3.
“新时期文学”发端于对苦难的叙述和反思;其中,“知青作家”表现出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难意识。以“动荡的青春”为叙述背景,面对理想的迷失,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叙述策略传达出了共同的苦痛与焦虑,同时也昭示了超越苦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4.
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构建了一种理想的大学。在赫钦斯的大学观念中,大学应是独立思想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理智为鹄的,以西方名著为课程的主体,以对话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院制为实施的体制,同时强调大学校长在大学发展中的领导和统一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对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面向“三农”凸显高等农业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中国特色高等农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取向。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三农”的需求,根据农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轨迹,体现农科教育价值,彰显农科专业价值,实现农科人才价值。  相似文献   
10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公平的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探讨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高等教育的公平现状,从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高校招生政策、建立补偿机制几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化、合理化、透明化。  相似文献   
107.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模式、发展定位、资金投入、与区域经济默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出英语熟练应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教学建议,以便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9.
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创办面向市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大学城新模式,突显大学城在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开放办学思想,突显空间上的开放性;海纳百川,不同国籍的学者、教授,不同流派的思想汇集于大学城,突显办学思想的开放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共享经验,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大学城注重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展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学城文化特有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0.
‘Care’ is a source of critical tension in current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of that tension are evidenced in its current prominence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of developed welfare states.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appraise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of care, drawing on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s in political theory,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Developing feminist and disability‐rights theories, it explores a critical synthesis of conflicting normative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s regarding the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care, and of the ethics and justice of care. It examines case studies of current comparative policy developments across a range of different welfare regimes, including the marketization/commodification and de/re‐familiaization of care,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normative trends in th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policies. It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ory and policy on the practice of care, looking particularly at the issue of long‐term care for disabled and older adults. Finally, the authors arg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izenship‐based approach to care that decouples it from individualistic and paternalistic paradigms that disempower those who give and receive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