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30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402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766篇
社会学   410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6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arked in literary discourse in numerous ways. Diasporic literary discourse represen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ses pragma-cultural markers such as food and music as too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grounding these pragma-cultural markers as represented in 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s Queen of Dreams within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Relevance Theory (:249). This paper foregrounds the manner in which writers like Divakaruni deploy pragma-cultural markers to express multip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ir literary narratives, thereby portraying an amalgamation of America and India and facilit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 dialectical process, as on the one hand the “America” that is in the hearts, minds, and words of these writers shapes their expressions and on the other, their growing presence in terms of their literary output is changing the definition of American art and culture.  相似文献   
163.
曾军 《社会科学》2012,(1):177-184
一个学科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处理好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对当下社会文化重大问题的回应能力;其二是将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本学科自身的关联梳理清楚。通过对2011年与文艺学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及其讨论(包括"艺术学升‘门’"、"文学经验"、"文学形式"、"视觉文化"等)的清理,可以发现文艺学研究必须要积极应对和处理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以及在当代文化重要问题中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4.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5.
在海德格尔的全部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始终同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之道路和双重思想构境——"克服形而上学"的争执性思想场域和"绝弃存在"的本有诗性之思境。克服形而上学,就是在重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开启的第一开端中,超越性地让存在者归基,即重新扎根于作为其真实根据的存在。"绝弃存在"这条全新道路的基石却是被打上叉的存在,即"存有"(Seyn)历史之思,在这条没有了理性炫目之光的幽暗小径上,打开一切存在的涌现和用在性将为存在之弃让所替代,解蔽之真理性认知和逻各斯之主导性追问生成的抽象聚集,将为存有的基础性追问中的真理本现和归隐所取代。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相似文献   
16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侠  尚晓霞 《浙江社会科学》2012,(6):72-76,82,158
社会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至关重要.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农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要求、市民化意愿等方面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目前社会认同困境阻碍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制度制约、自身地位制约、社会关系网络制约等.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城市居民宽容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及劳动技能等.只有达到了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自我认同相统一,他们在城市才能感受到“主人翁”归属感,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7.
1946至1949年西方文论的丰硕成果,为我们书写了一段令人缅怀的批评史。短短几年间,竟有如此众多的批评经典竞相问世,而且每一部都非同凡响,的确堪称批评史上的一个奇迹。尽管那一代批评家早已风流云散,但他们的批评论著却至今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无疑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代表了这段批评史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168.
Aneel Karnani 《决策科学》1983,14(2):187-193
Previous stochastic cost-volume-profit (CVP) models have assumed that the firm was operating under either perfect competition or monopolist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ochastic CVP model applicable to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Each firm is assumed to maximize a linear function of the expected value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its random profits. The result is a game-theoretic model that is solved using the concept of a Nash equilibrium.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re used to examine a firm's competitive strength. The model can be easily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a measure of risk based on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  相似文献   
169.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definitions for the concepts “validation” and “assessment” applied to expert systems (ESs). It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this validat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framework on existing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Ss to elicit some of the research issues involved in ES validation. Validation is critical 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making ESs. In a setting where objectivity is sought and variance is avoided, validation ascertains what a system knows, knows incorrectly, or does not know. Validation ascertains the system's level of expertise and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which the system is based. It evaluates the reliability of decisions made by the system. The validation framework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s research methods. It is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unique aspects of ESs (in contrast to other types of computer programs) and can be used by ES developers as a basis from which to perform validation and by researchers as a framework to elicit research issues in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170.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