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郭元是清康熙年间颇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享誉诗坛,位列“江左十五子”之殿;作为学者,他凭一人之力编纂金源一代诗歌总集———《全金诗》,体制大备,流惠后世。惜乎其人其事不甚为人所知,纰缪之说亦复不少。本文考订郭元的生平事迹,纠正历来对于郭氏其人其书的几点谬说,述评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检讨《全金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简单而深邃"的风格著称。当众多现代派诗人努力摆脱传统诗歌的束缚,寻求新的诗歌创作模式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这场改革似乎并不热衷,但以独特的诗歌创作手法和智慧的思考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待传统诗歌的态度、写作视角、对工业文明的看法等方面与同时代许多现代派诗人的比较,说明其虽独立但不孤立。  相似文献   
133.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依循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对盛唐诗歌进行了全新的研究。首先,他从时间、地域及诗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重写了八世纪盛唐的文学发展史;其次,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当时的审美标准对作者进行了重新评定;最后运用细读法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4.
明嘉靖浙江道监察御史陈表,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因"忠直见忤",自楚归滇,陈表不仅因为官高品、为民谋利而名垂青史,更作为一位清雅、高远的诗人而为后人所景仰。其诗体写田园风采,可与陶潜诗一比;同时其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耿介绝俗,首开玉溪文化先河,为明代云南文学崛起、特色形成平添劲力。  相似文献   
135.
高博涵 《云梦学刊》2013,(6):110-114,126
在诗歌严重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生活,诗人把写诗当作个人情绪的宣泄或游戏的当下,广大读者纷纷离诗而去,导致中国当代诗歌坠入了低谷.平民诗人王学忠却用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抒发真情,写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引起了诗歌评论界及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6.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7.
于赓虞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23—1949年的研究多为其好友所作,在诗歌内容、艺术形式、中外影响等方面为于赓虞研究打开了通道,其中,诗歌的情感内容与艺术形式时人毁誉不一,牵涉到复杂的人事因素;1980年后的研究为全面深化期,诗歌方面在延续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影响源由雪莱扩展至波德莱尔、《鲁拜集》、厨川白村和华兹华斯等,诗歌分期多样化,生平经历和诗论获得关注,意味着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也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138.
道潜是北宋著名诗僧,著有《参寥子诗集》.随着佛学研究的兴盛,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道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遍及其生平、交游,诗歌创作、书法等,对取得的成果做一简要概述,厘清当前发展状况对探索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9.
我的自然观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0.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天祥 《云梦学刊》2004,25(5):25-29
从逻辑框架上看,中国近代佛教呈现寺僧、居士、学者三种形态,分别以卫教、弘法、济学为重心;知解、信行两种方法;通经致用、探赜索隐两条道路;哲学、历史、科学三个领域。就内容而言,知解重于信行,学理盛于教宗,也就是说,与僧团活动相比较,学术研究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