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201篇
社会学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21.
Throughout their history, Inner Asian empires used familiar imperial institutions to rapidly impose new ethnic designations and their attendant languages, such as ‘Türk’ or ‘Mongol’, on their subjects. The swiftness of this integration into new ethnic designations should not be taken to mean that this integration was painless, however. In the well-documented Mongol empire, for example, this incorporation was extremely traumatic for many Inner Asian ethnic groups, even where the subordinate local elites achieved high status in the new regime. This may be seen in the case of the Öng’üt, a Christian Turkic-speaking people of Inner Mongolia whose rulers then became key marriage partners of the Mongol aristocracy. Successive iterations of the origin story of the Öng’üt rulers show how these histories went through vast changes as they were forcib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empire, and dealt with the internal conflicts sparked by that incorporation. Previously central parts of their historic past, such as Christianity and service as border guards to the previous Jin dynasty, had to be marginalized and a new historical past had to be created. Historiography thus reflected and shaped changes in ethnic identity in a traumatic dynastic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22.
朱政惠 《学术月刊》2012,(1):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3.
谭庄 《学术界》2012,(2):106-115,285
学术研究是严肃而审慎的工作,凡从事者均宜黾勉以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可因自身文史涵养的欠缺而出现常识性的错谬。文章撮举部分唐代文学研究著述因缺乏文史涵养而致误之例,分为不谙史实、不谙称谓、不谙校雠、不谙典制、不谙物候、不谙文体、不谙格律、不谙词义、不谙地理、不谙历算十类,以供参酌戒鉴。  相似文献   
24.
针对公关交际语言技巧运用问题,结合现代社会交往实际需要,从文明礼貌,热情真诚;方法多元,有效沟通;处变不惊,巧言应对;善于聆听,双向交流4个方面对如何有效运用公关交际语言技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5.
对国际技术史权威期刊<技术与文化>最近十多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史的论文进行了综合考察,参照文学理论和史学研究的新进展,从整体上对这些研究的方法论进路作了"文化研究"的理论概括与定位,从而尝试性地思考了国外技术史家在技术创新史研究中是如何引入建构论作为技术史的解释范式,并通过改进该范式,从而推动技术史走向对技术创新的"文化研究"路径的.思考了该解释范式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技术创新史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
作为从晚清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殿军领袖,章太炎既继承了传统古文经学的朴学精神,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在传统经学的诠释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文本,讨论了章太炎以<庄子>为传统资源对佛学更高境界--"随顺成俗"的标新,通过披检章氏对<齐物论>术语的重新诠释,展现其对庄子思想的时间维度上的关怀与重视,并关注由此引发的章氏子学向以<答问>为代表的经学(史学)转向,试图廓清其经、史著述思想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历史哲学把历史与"过去"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历史认识中的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史学辩证法.马克思扬弃了这些看法,把历史当作以现在为核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由此形成了他的历史辩证法观点.  相似文献   
28.
第三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是世纪之交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的盛会。会上 ,代表们就 2 0世纪中国史学回顾、2 1世纪中国史学走向、历史学的定位及功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精彩纷呈。与会学者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领域的一些专门问题上也发表了饱含深邃智慧的见解。  相似文献   
29.
皮尔逊教授从文化传统差异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史学研究中对"客体”的过度偏重,以及西方学者更注重主观参与与历史客观的结合的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及其利弊得失.中方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皮尔逊教授观点的同时,还指出了道德评价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认为历史研究既要主观地从多种角度去考察,又不能淡化原始文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后现代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现代性”、“后现代”与后现代史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后现代史学的主要特点作了新的研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